“孩子們眼里的光,是我們奔赴山海的理由。”2025年7月30日至8月3日,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的8名學子,從貴州、安徽、福建、甘肅、四川等地出發,跨越山海阻隔,奔赴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通州鎮留守兒童之家,開啟為期五天的“山海筑夢蔚藍黔行”支教之旅。
支教隊與孩子們的見面會
這場旅程的緣起,是留守兒童之家負責人羅英老師(孩子們口中的“羅媽媽”)抖音視頻里的畫面——孩子們簇擁在書本周圍追問“大海是什么顏色”、“地球外面有什么”,那一雙雙盛滿好奇與渴望的眼睛,讓遠在青島的海大學子深受觸動,心中的牽掛瞬間轉化為即刻出發的行動。
課堂:探索地球的奧秘,播種心田的夢想
趙潞潞帶孩子們認識礦物
抵達當日,8名隊員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結合海洋地球科學專業優勢為孩子們打造沉浸式“知識盛宴”。地球認識課上隊員趙潞潞手持地球儀講解“地球的基本認識”,從地球的起源演化,逐步深入至板塊運動的科學原理。孩子們挺直腰背,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緊追地球儀,全神貫注地聆聽講解。每當提問“板塊碰撞會形成什么”等問題時,數十只小手爭先恐后地舉起,回答的聲音響徹教室,充分展現出他們對地球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
礦物科普課上,獨特的礦物世界讓孩子們直呼“神奇”。隊員郭珍文、李晨陽帶來方解石、石英等礦物標本,遞到孩子們手中,帶領大家近距離觀察。“大家摸摸看,石英是不是滑滑的?”在隊員的引導下,孩子們小心翼翼觸摸標本,有的觀察礦物的光澤、有的分享自己的發現。為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隊員們以礦物標本為獎勵設置問答游戲,在礦物的吸引下下,原本羞澀的孩子也鼓起勇氣舉手,踏出邁向自信的一步。
石彥羿給孩子們介紹海洋生物
隊員石彥羿主講的“基礎海洋生物科普”課上,珊瑚、鯨魚等海洋生物的圖片鋪滿屏幕,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孩子們好奇地提問,隊員們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解答隊員們還教大家手繪海洋生物——有孩子畫出帶翅膀的鯨魚,有孩子在珊瑚旁畫上自己,一張張充滿童趣的畫作背后,藏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童真與天馬行空的想象。
夢想教育課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孩子們的心田,也讓追逐夢想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扎根。隊員李守問組織“我的夢想是藍色的”主題班會,分享自己從大山走向海大的成長經歷,向孩子們講述了夢想的力量。談及夢想,孩子們都羞澀不語,直到陳昌琪同學小聲說“想成為羅媽媽一樣的人”,這話這句話仿佛打破了沉默的壁壘,孩子們紛紛敞開心扉,“想當科學家”、“想走出大山看大海”、“想當醫生治病”……一句句樸實而真摯的夢想表達,承載著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也深深觸動了現場的隊員們,更堅定了我們傳遞知識、助力孩子們逐夢的決心。
生活:同吃同住的溫情,朝夕相伴的守護 本次支教活動不僅聚焦在課堂傳遞知識、,也將關懷與陪伴融入在孩子們生活日常中。清晨,隊員和孩子們一同迎著朝陽晨練,在歡聲笑語中強健體魄;午餐時刻,隊員和孩子們圍坐餐桌,認真傾聽孩子們講趣事,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午休后,隊員們陪孩子們拼拼圖、開展趣味游戲,主動協助工作人員洗碗、搬床等后勤工作,即使汗水浸濕衣衫也無人抱怨,用行動為孩子們詮釋責任與擔當。
傍晚的時光格外溫馨,隊員李守問播放海洋紀錄片,孩子們擠在屏幕前不時驚嘆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有時還會舉辦小型才藝展示,孩子們背誦古詩、跳舞,隊員們用筆記本、鉛筆作為獎品鼓勵大家展現自我。離別的前一晚,琪琪拉著隊員趙潞潞的手問“還會來嗎”,趙潞潞遞出嶗山明信片,抱著她說:“好好讀書,以后走出大山,我們在海大等你。”簡單的話語里,滿是隊員們對孩子們的殷切期許。
對話:傾聽堅守的故事,感悟責任的重量 支教期間,隊員們特意專訪了希望之家的兩位創辦人,他們是“希望之家”的創辦人羅英和安江。這兩位用愛與堅守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天的“特殊人物”,其背后的故事讓隊員們深受觸動。
多年前羅英放棄安逸生活,孤身一人,在毫無經驗、資金缺失的條件下,憑借堅定的責任心和對孩子們溫柔的愛,在通州鎮創辦留守兒童之家,她坦言:“看到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再苦再累都值得。”而安江則客觀幽默地講述了自己加入希望之家,到與羅英相知相伴,共同守護孩子們的經歷。兩個前輩的話語讓隊員蔣林志深受觸動:“我們不但是來支教,也是來‘受教’,羅媽媽和安叔在采訪里傳遞的精神力量已經讓人深受震撼,而這些話語背后,他們數十年的身體力行更讓人難以想象。這種默默奉獻的力量不僅讓人動容,也讓人難忘。”
除“希望之家”的守護者外,支教隊員們還專訪了平塘縣信訪局脫貧攻堅干部劉勝斌。這位扎根基層的干部,用一個個真切的故事,向隊員們展現了脫貧攻堅戰場上基層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劉勝斌先生
談及扎根村寨的經歷,劉勝斌細數著那些為民服務的日常:曾冒雨走兩小時山路核實危房改造訴求,也曾在信訪接待室守到深夜幫返鄉戶理產業補貼政策……“信訪窗口連著民心,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的話語樸實卻有力,道出了基層干部的為民初心。,我們也更加深刻地明白: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源于每一位像劉勝斌這樣的基層工作者在平凡崗位上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溫暖民心,成為連接政府與群眾的堅實橋梁。
續航:離別不是終點,夢想仍在傳遞 告別儀式上,溫情與不舍交織。孩子們把寫著“謝謝老師”、“我會想你們的”的紙條遞向、隊員,承載著滿滿的眷戀與感恩;隊員們則留下聯系方式,鄭重承諾將持續關注孩子們的成長軌跡,讓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得以延續。
“這五天,我們不僅傳遞知識,更收獲純粹的感動。”隊員鄧夏萌難忘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與羅媽媽用愛與堅守書寫的奉獻故事。對孩子們而言,這五天雖短,卻在心中種下“夢想”與“希望”的種子,為未來的成長注入了溫暖力量。
“山海筑夢蔚藍黔行”的故事并未終結。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未來將鼓勵更多學子參與此類支教活動,讓更多大山里的孩子透過知識的窗口,看見更廣闊的世界,讓愛與知識在山海之間不斷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