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深入實施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利用正成為時代命題。2025年暑期,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四大文化工程”專項實踐團以“貴州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與利用現狀”為主題,深入貴陽紅飄帶長征藝術館、貴陽博物館四大典型實踐點,開展為期數日的實地調研、問卷發放、訪談采樣與綜合分析,力圖為新時代紅色文化的“數字存續”提供可行路徑。

此次調研圍繞紅色文化的“數字化表達”與“受眾鏈接”兩大維度展開,重點關注紅色歷史遺存、文物資料、文化場館的數字采集、展陳、交互體驗與公眾教育等層面,并結合現場觀察與問卷訪談,獲取第一手實證素材,為后續課題研究和政策建議打下堅實基礎。
在遵義會議會址,實踐團系統考察了館內的數字化布展手段與信息服務機制。該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其數字化基礎建設相對成熟,采用沉浸式投影、多屏互動系統與音頻導覽等方式重現會議情境,增強觀眾的歷史體驗感。然而,團隊也注意到館內數字資源與青少年群體之間的互動仍顯薄弱,缺乏面向低齡群體的趣味化知識傳遞渠道。現場調研中,不少觀眾表示希望能通過更具沉浸感的多媒體形式“走入”那段歷史。

相實踐團在貴州長征干部學院與陳列館負責人郭主任深入交流了解到,該遺址面臨“設備投入不足+技術人員缺位”的雙重挑戰,數字轉化常陷于“有人提、無力建”的困局。

紅飄帶長征藝術館作為貴陽市近年來重點打造的紅色文化標志性項目,其200米LED數控“紅飄帶”不僅成為城市夜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象征著長征精神的視覺轉化嘗試。展館內融合了聲光電特效、3D建模、歷史影像檔案與藝術裝置,打造出一條集歷史教育、文化傳播與藝術體驗于一體的數字文化長廊。實踐團認為,該場館代表了我省“紅色文化+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的前沿成果,但在運營端仍存在“內容更新滯后、受眾參與度有限”等問題,有待進一步引入AI講解、多平臺聯動及用戶生成內容機制。
貴陽博物館則展現出傳統文化機構向數字化轉型的典型路徑。雖然其數字展陳設施相對有限,但在館藏資料整理與主題策展方面已初具體系。團隊實地觀察并結合問卷調研發現,多數觀眾尤其是青年與中小學生,渴望獲取更具交互性、沉浸感的參觀體驗,如“館內AR導覽”“文物數字建模”“線上定制講解”等,博物館的內容服務需進一步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展示走向交互。


整體來看,四個調研點在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方面各有亮點,但也暴露出一些共性短板:一是數字資源不均衡,優質內容集中在省會城市,基層點位難以獲取資源支持;二是技術手段較為表層,數字化往往淪為“換包裝、無內核”;三是受眾鏈接機制不完善,難以真正實現紅色文化的“社會化傳播”與“年輕化轉化”。
基于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實踐團提出多項建議:在實踐層面,建議加強基層場館的數字平臺共建共享機制,如建設省級紅色文化數字資源總庫并分級授權;引導高校、文創企業與地方場館共建項目式合作平臺,推動“紅色+數字+青年”三位一體傳播模式。在政策層面,應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紅色文化數字化試點建設,特別是在西部地區提供定向扶持;加快制定《紅色文化數字保護技術規范》《數字展陳內容版權與授權指引》等行業規范,為后續發展夯實制度基礎。
此次調研不僅鍛煉了團隊成員的實地調研與社會觀察能力,更深化了對紅色文化“時代價值”與“傳播邏輯”的理解。調研團成員表示,將以此次成果為基礎,撰寫相關報告、政策建議,持續關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進程,助力“四大文化工程”建設落地生根。
(羅喆文、譚琡肖、吳永龍、陸立浩、方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