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近日,北方工業大學倫敦布魯內爾學院學生實踐團懷揣了解基層、服務基層的初心,跨越千里奔赴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農村地區,正式啟動為期數日的實地實踐工作。實踐團成員們深入村莊院落、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搭建起高校服務鄉村發展的橋梁,讓青春力量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落地生根。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為精準把握習水縣發展脈絡、深入探尋縣域發展痛點與機遇,實踐團的成員們找到了習水縣前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永清圍繞縣城發展優勢、面臨挑戰、未來規劃及大學生成長等核心議題,與人大代表展開深度對話,為后續實踐調研奠定堅實基礎。
談及習水縣最突出的發展優勢,陳永清主任著重介紹了 “四色經濟” 布局:紅色經濟依托紅軍精神與丹霞景觀發展旅游業,綠色經濟以有機蔬菜和生態資源為核心,白色經濟憑借茅臺、習酒等支柱產業撐起每年四五千萬升的醬香白酒產能,不僅解決就業、稅收問題,更形成白酒文化產業,黑色經濟則依托 “煤海” 之稱的豐富煤炭資源,成為全國煤炭開發重點縣。
在分析發展挑戰時,他坦言,習水縣因建縣時間短、山地崎嶇,雖年均降水 1300 毫米能滿足基本生活及生產需求,但工程用水短缺,且人均土地有限,曾于 1988 年被列為貧困縣。盡管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2019 年實現脫貧、2020 年躋身西部百強縣,但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仍較突出 —— 旅游業受文化底蘊積累不足制約,綠色經濟受土地限制,長期依賴的煤炭資源面臨枯竭,經濟增長高度依賴白酒產業,“雙手抱著酒壇壇” 的現狀讓產業抗風險能力較弱。不過,政府已積極應對,不僅提出 “酒旅并舉,富民強縣” 目標,還針對務工經濟推出 “三關工程”,關懷外出民工、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降低返貧風險,更以鄉村振興 “五大振興” 為長期戰略,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
對話最后,代表還特別寄語實踐團大學生:“如今部分大學生缺乏明確目標,建議大家結合自身興趣與祖國需求制定規劃,少依賴網絡與 AI,多主動思考、創新,不要為考試而學習,要學會構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傳承‘修身齊家立業平天下’的傳統智慧,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時,他高度肯定 “三下鄉” 活動:“這是極具教育意義的實踐,能幫助你們拓寬視野、把握國家發展方向,希望大家在活動中收獲知識、形成獨立思考。

在聆聽陳永清主任的分享、收獲滿滿后,北方工業大學倫敦布魯內爾學院學生實踐團的腳步不停,隨即前往同樣坐落于習水縣的四渡赤水博物館。館內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承載著歲月的實物展品,將紅軍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靈活機動的戰斗故事徐徐展開。實踐團成員們認真聆聽講解,不時駐足沉思,在沉浸式參觀中深刻感悟 “不怕犧牲、堅韌不拔、靈活應變” 的紅軍精神。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洗禮,讓同學們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 —— 要將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以更加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鄉村振興實踐,用所學為鄉村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在深入調研、充分吸收當地發展實際與民生需求等信息后,北方工業大學倫敦布魯內爾學院學生實踐團精準錨定幫扶方向。恰逢習水縣當地辣椒進入豐收旺季,鮮紅的辣椒掛滿枝頭,既是村民們的希望,也面臨著采摘人力緊張、銷路拓展等現實問題。實踐團當即決定以辣椒為切入點,化身 “助農生力軍”:成員們挽起衣袖、走進田間,與村民們一同彎腰采摘辣椒,用汗水體驗農耕辛勞;同時,結合所學知識與外部視野,積極為辣椒銷售出謀劃策、用實際行動為村民解決 “豐收后的煩惱”,讓青春力量在助農增收的實踐中落地見效。

隨著實踐行程步入尾聲,北方工業大學倫敦布魯內爾學院學生實踐團與柑甜村村書記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當被問及村里的收入來源時,村書記條理清晰地介紹:“首先,我們轄區內有煤場、洗煤廠,還有小糊涂仙、心悠然等知名酒廠,同時村民會售賣農作物,此外村子通過集體經濟模式成立了合作社,多渠道為村莊發展注入活力。”?
在談到政府對鄉鎮的支持時,村書記強調了政策與資金的雙重助力:“政府的支持很實在,一方面專門為農村發展制定針對性政策,為鄉村建設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設立專項資金,為農民發展產業、改善生活提供經濟保障。”?
圍繞鄉村振興的理解與落實,村書記以人才振興為切入點展開闡述:“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首先要提升思想覺悟,不僅是學生,農民更要轉變觀念,做懂技術、有思路的新農民;其次是人才培養,國家教育為我們輸送了不少像你們這樣的大學生人才;同時還要靠產業振興,我們通過集體經濟帶動,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對于大學生返鄉潮,村書記表達了積極支持的態度:“看到大學生回故鄉,我特別高興。縣里針對大學生返鄉推出了很多政策優惠,市里、省里乃至全國也有相應支持措施。大部分本科生在村里都能找到合適工作,無論是國企、央企、私企,還是擔任大學生村官,都能發揮價值,我個人非常支持大學生返鄉助力鄉村發展。”?


此次習水縣社會實踐雖已落下帷幕,但這段寶貴的經歷如同明燈,為我們未來的成長之路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在這幾天里,我們走出書本的象牙塔,用雙眼見證了習水縣鄉村發展的鮮活圖景,用心靈感受了農民群體在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實際難題 —— 從農產品銷路的困境到農業技術更新的迫切需求,每一份觀察都讓我們對 “鄉村振興” 四個字有了更深刻、更具體的理解,也讓我們真切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時代責任。?
這段實踐經歷不是終點,而是我們成長與奮斗的新起點。未來,我們將帶著在習水縣收獲的感悟與思考,回歸校園深耕學業,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與實踐能力,努力將所學知識與國家發展、社會建設的需求緊密結合。我們深知,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斗,而我們愿以青春為筆、以實干為墨,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的浪潮中,用實際行動為習水縣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貢獻屬于青年一代的智慧與力量,讓青春之花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絢麗綻放。?( 通訊員 牛云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