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徽鳳陽小崗村“大包干”的紅手印,到江蘇溧陽牛馬塘村的地瓜飄香;從沈浩同志“把心交給群眾”的為民情懷,到抗戰老兵“艱苦奮斗精神不能丟”的錚錚誓言……8月12日至15日,長安大學“長行熱土,赤筑鄉興”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安徽、江蘇兩省,開展了一場觸摸改革初心、探尋鄉村振興密碼的實踐之旅。
小崗村:觸摸改革初心探尋振興路徑 8月12日上午,實踐隊的腳步踏入鳳陽縣小崗村“當年農家”遺址。夏日陽光灑在灰撲撲的茅草屋頂上,泛著時光沉淀的陳舊光澤;腳下的泥土地面歷經數十年風雨,仍清晰留存著原始紋理。十幾間錯落的土坯房,像一個個沉默的時光容器,完整復刻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小崗村的模樣。
實踐隊員在當年農家遺址聽取講解。王雨婧 供圖
“你們看這灶臺,煙筒是黃泥混著稻草糊的,以前燒火時,整間屋子都得浸在煙里。”隊員程如鈺指著墻角的灶臺輕聲說道。灶臺上的鐵鍋邊緣被柴火熏得漆黑,鍋底深淺不一的劃痕,仿佛還在訴說著無數個清晨升起的炊煙、煮沸的雜糧粥,將隊員們的思緒瞬間拉回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
最讓隊員們駐足的,是一間保留著“分田到戶”契約復制品的茅草房。玻璃展柜里,泛黃的紙張上,18個紅手印格外醒目——1978年寒冬,正是這18雙手按下的印記,打破了“大鍋飯”的桎梏,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那時全村人均年收入才22元,好多人家連過冬的糧食都湊不齊。”講解員指著墻上的老照片說。契約上的字跡雖因年代久遠有些模糊,但“生死契約”四個字依舊力透紙背。
當天下午,實踐隊走進沈浩同志陳列館,300余件實物、400多張照片,串聯起這位“農民書記”在小崗村六年的實干歲月。在“為民服務”展區,一本泛黃的筆記本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翻開扉頁,密密麻麻的字跡記錄著村民的大小訴求:“張桂蘭家的自來水需要檢修”“李老根的低保申請材料已收齊”“村西頭的排水溝要盡快疏通”……每一條記錄后面,都清晰標注著處理進度和結果。
實踐隊員瀏覽沈浩同志先進事跡。王雨婧 供圖
“攻堅克難”展區里,一件褪色的藍布夾克靜靜陳列著,袖口磨出了毛邊,領口也有些變形。“這是沈書記跑項目、下田間時最常穿的衣服,破了就補,補了再穿,始終舍不得換。”講解員輕輕翻開夾克內側的口袋,一個縫得整整齊齊的小布袋露了出來,里面裝著沈浩隨身攜帶的降壓藥。
第二天上午,實踐隊來到小崗村1978生態農業園。成片的葡萄藤沿著架桿攀爬,翠綠的葉片間掛滿了紫黑相間的果實。種植能手張師傅給隊員們示范著采摘技巧,“看起來簡單,其實講究得很,用力太大會損傷果蒂,影響儲存時間。”張師傅指著藤蔓上的滴管系統介紹,現在采用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既節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果實品質,“這比我們老一輩憑經驗種植,產量能提高三成以上。”
溧陽市:產業賦能鄉村紅色鑄就精神 8月14日上午,實踐隊轉赴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這個以“地瓜產業”聞名的村落,從入口處的地瓜主題雕塑到民居外墻上的彩繪,無不滲透著濃郁的地瓜文化氛圍。
實踐隊員聽取講解員講解牛馬塘建設規劃。王雨婧 供圖
在村文化展示館,講解員詳細介紹了牛馬塘如何從傳統農業村轉型為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地瓜村。一位正在晾曬地瓜干的村民告訴隊員:“以前種水稻一畝地收入不到2000元,現在改種高附加值的地瓜品種,開發出地瓜酒、地瓜粉、地瓜零食等系列產品,每畝收益翻了四五倍。”
在曹山花坊,負責人指著一片盛開的繡球花海介紹:“我們通過‘農業+文創+旅游’的模式,不僅銷售鮮花,還開設插花體驗、田園攝影等項目,旺季單日游客量超過2000人。”項目雇用了17名本地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近3000元,同時拉動了周邊農產品的銷售。
下午,實踐隊拜訪了三位退伍老兵。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王志堅拿出當年戰場照片,回憶道:“泥塘里潮濕悶熱,壓縮餅干能硌疼牙,但沒有人退縮,因為我們知道身后是祖國。”曾擔任通訊兵的李建軍老人演示了老式電臺操作,講述在暴雨中搶修線路的經歷:“信號就是生命線,遲一分鐘可能就要付出鮮血的代價。”82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光華囑咐學子們:“現在條件好了,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你們要學好本領,將來為國家作貢獻。”
實踐隊員聆聽老兵講述當年軍旅故事。王雨婧 供圖
8月15日的紅色尋訪聚焦新四軍抗戰史。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展柜中銹跡斑斑的步槍、磨損的公文包、手搖發電機等實物,將隊員們帶回到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講解員著重介紹了1939年的韋崗伏擊戰:“這場戰斗殲敵20余人,擊毀汽車4輛,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指揮部舊址光裕堂,按原樣布置的作戰室、通訊室再現了當年指揮樞紐的工作場景。當地文史研究員指著一張泛白的作戰地圖介紹:“陳毅、粟裕等將領就是在這里研判敵情,指揮了大小戰斗百余次。”隊員注意到司令部辦公室墻上的手寫標語“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依然清晰可見。
感悟與傳承:在實踐中學思踐悟 此次皖蘇之行,讓實踐隊員們從改革發源地的變遷中觸摸歷史脈搏,從基層干部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從現代農業的發展中探尋鄉村振興路徑。
在小崗村,隊員們看到了敢闖敢試、敢于突破的改革精神如何讓一個村莊煥發新生;在牛馬塘村,隊員們體會到產業創新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從沈浩同志的事跡中,隊員們讀懂了“把心交給群眾”的深意;從退伍老兵和新四軍抗戰史中,隊員們感受到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為期四天的實踐讓隊員們深切體會到: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支撐與文化引領并重。小崗村以改革創新精神開啟農村發展新篇章,牛馬塘村以小小地瓜做出大文章,曹山花坊用鮮花經濟點亮鄉村,展現了產業創新的力量;而老兵們的錚錚鐵骨與新四軍的鐵軍精神,則揭示了紅色基因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接下來,長安大學實踐隊將繼續深入鄉村一線,用腳步丈量熱土,用實踐詮釋擔當,在實踐中學思踐悟,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讓青春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綻放光彩。
(通訊員 宇文高夏 供圖 王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