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部署,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號召,西北師范大學“駝鈴古道:咸陽--漢中段絲路遺存考察”實踐團于2025年7月14日正式啟程。團隊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世界遺產點為研學主線,走出傳統課堂,在彬州大佛寺石窟、車轍遺址、張騫墓、漢中市博物館等絲路地標中,通過親身感受和拍攝微視頻等方式,深度挖掘絲路文化地標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內涵。此次實踐旨在引導青年師生在千年遺跡中厚植家國情懷,在文明對話中增強文化自信,以青春之力書寫新時代絲路精神的傳承篇章。
研學實踐:在絲路遺跡中解鎖文化新課堂
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咸陽彬州大佛寺石窟,實踐團聚焦這座南北朝始建、初唐興盛的佛教藝術寶庫,系統記錄130余座洞窟、1980余尊造像的風格與雕刻技法,勘察石窟保護現狀,試圖用歷史學、考古學專業知識助力文化遺產“活起來”;在漢中市城固縣張騫墓,團隊循著“張騫生平”“鑿空西域”“絲路繁華”等展區脈絡,研讀漢代青銅器、西域貨幣等實物與文獻,于古柏森森的墓園內考察墓碑形制、石刻內容,深刻感悟張騫作為絲路開拓者,在東西方商貿與文明互鑒中的重要意義;在長武縣亭口古車轍遺址,指導教師為成員們講授田野歷史課,讓大家在深淺不一的車轍印中,直觀感受當年絲路商旅絡繹的繁華;最后,團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走進漢中市博物館,從各類文物中全面認知漢中地區的歷史風貌與藝術成就,凝聚文化傳承共識。此次研學不僅讓成員在遺跡中觸摸文明交融的溫度、聆聽歷史回響、感悟先輩氣節,更將理論知識與文化遺產保護、西部發展實際相結合,切實深化了對絲路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圖1大佛寺石窟主尊阿彌陀佛(李靜 攝)

圖2漢中市博物館內摩崖石刻拓?。ɡ顣蚤?攝)
微視創作:以鏡頭為筆傳絲路研學之聲
為讓絲路研學的價值進一步延伸,讓千年絲路文化被更多人看見,實踐團在研學過程中同步開展微視頻宣傳工作,以鏡頭為筆,將研學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生動影像。創作過程中,團隊圍繞“絲路遺跡的歷史價值”“研學中的認知與感悟”“文化遺產保護的青年思考”三大方向策劃內容,在彬州大佛寺石窟拍攝造像細節與勘察過程,用鏡頭展現佛教藝術的精湛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在張騫墓記錄展區展品與墓區風貌,結合成員感悟講述“鑿空西域”的故事;在車轍遺址捕捉車轍印記特寫,搭配指導教師的現場講解,還原絲路商貿的歷史場景;在漢中市博物館聚焦特色文物,呈現漢中歷史文化的多元魅力。后期通過剪輯配文、添加歷史背景注解等方式,將碎片化的研學片段整合為主題鮮明、節奏輕快的微視頻,生動展現研學活動的豐富內容與絲路文化的深厚底蘊。這些微視頻將通過學校官方賬號、地方文旅平臺及社交媒體短視頻渠道發布,不僅是對此次絲路研學的成果記錄,更能讓更多人透過鏡頭走進絲路遺跡,了解絲路歷史與精神,助力文化遺產“破圈”傳播,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圖3張騫生平展覽館(頡臻 攝)

圖4張騫墓(頡臻 攝)
實踐團跨越時空的界限,在彬州大佛寺的鑿痕中觸摸文明交融的溫度,于車轍遺址的溝壑里聆聽商旅往來的回響,在張騫墓前的古柏下感悟開拓者的忠貞氣節,最終于漢中市博物館的典籍中凝聚文化傳承的共識。絲綢之路不僅是過去的輝煌,更是當下西部發展的精神坐標。從文化遺產保護到西部振興,從文明互鑒到強國建設,年輕的身影正沿著先輩的足跡,以學識與行動續寫“絲路長歌”。萬里絲路,始于足下;文明互鑒,青年當先。實踐團成員表示,將以此次研學與微視宣傳為起點,在青春賽道上踐行“強國有我”的誓言,繼續沿著“一帶一路”文化帶前行,讓千年絲路在新時代青年的手中煥發新的生機,讓絲路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