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以杏林鄉音,傳文藝之火
時間:2025-07-07 閱讀:
三下鄉:以杏林鄉音,傳文藝星火
七月流火,懷揣熱忱,我隨安徽中醫藥大學“杏林鄉音”文藝實踐團奔赴亳州,在古井鎮藥王村、中心小學、后老家新村的慰問演出,以及皖北烈士陵園的瞻仰中,讓文藝扎根鄉土,也讓心靈飽嘗滋養。
一、藥王村:鄉野間的杏林和聲
藥王村的下午,暑氣未消,在藥王村的舞臺上,我們的演出拉開帷幕。電聲樂隊《海闊天空》響起,吉他弦音撞破暮色,鄉親們從菜園、灶臺邊圍攏,一位挎著簍筐的大爺,默默站在角落,粗糙的手隨著節奏輕晃——他不懂搖滾,卻懂逐夢的力量。民樂團《戰馬奔騰》的激昂,和著田間蟲鳴,曬得黝黑的大叔們挺直腰桿,那是莊稼人的豪邁,也藏著對土地的深情。這場演出,是“杏林鄉音”與鄉土的共振,藝術掙脫舞臺的邊界,在泥土里扎根,我們和鄉親們,借旋律完成一場關于堅守與熱愛的對話,讓文藝的種子,落在鄉野也能發芽 。
二、中心小學:童真里的夢之和弦
古井鎮中心小學的操場,成了童真與文藝相遇的舞臺。戲曲團《探窗》水袖輕揚,纏住孩子們亮晶晶的眼;唱起《晴天》,扎馬尾的小姑娘跟著哼,童聲混進電吉他節奏,成了最動人的和音。教孩子們敲起簡易“樂器”,共演《克羅地亞狂想曲》,看他們眼睛里的火苗,才懂“杏林鄉音”不止是演出,是把藝術的光,照進童真的角落。合唱《這世界那么多人》時,也有小朋友偷偷抹了抹眼角的淚,讓我們明白,文藝能成為孩子想念父母時的慰藉,成為他們夢里發芽的種子 。
三、后老家新村:禮堂里的溫情新章
走進后老家新村移風易俗大禮堂,原木色座椅、簡約舞臺,透著新農村的清朗氣息。《春風十里》旋律響起,村里的阿姨們放下手中活計,跟著節奏輕輕擺動,笑聲混著旋律,在禮堂穹頂打轉;戲曲《女駙馬》唱段一出,前排的老人突然坐直身子,拍腿叫好時,眼角笑紋里晃著歲月的光。
演出間隙和村民嘮嗑,聽他們說“以前辦紅白事講排場,現在禮堂搞活動,省錢又熱鬧” 。當合唱《平凡之路》的“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漫過禮堂,這平凡又閃光的日子,成了最好的注腳。“杏林鄉音”在這里,是藝術與移風易俗的共鳴,見證著鄉村在傳統與新風中生長,讓文藝成為記錄時代、傳遞溫情的紐帶 。
四、皖北烈士陵園:緬懷中的精神強音
踏入皖北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間,肅穆的氛圍讓每一步都格外沉重。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鐫刻的碑文無聲訴說著往昔崢嶸。我們整齊列隊,向著紀念碑莊嚴地三鞠躬,那一刻,敬仰與哀思化作力量,激蕩在每個人心間。
隨后,隊伍中黨員同志整齊列隊,帶領所有同學,在鮮紅的黨旗前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鏗鏘有力的誓言回蕩在陵園上空。雖然我還不是黨員,但站在隊伍中,聽著這字字千鈞的承諾,內心同樣被深深震撼??粗h員們堅定的眼神、高舉的右拳,我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聽講解員講先烈為亳州解放拋頭顱的故事,陽光透過松枝,灑在墓碑上,那些年輕生命,成了永恒坐標。陳列的舊物里,生銹鋼槍、發黃書信,字里行間的熱血,讓“杏林鄉音”的文藝熱忱,有了厚重底色——我們歌唱演奏,不止傳遞歡樂,更要傳承先烈勇氣,讓文藝成為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的號角 。
亳州之行,“杏林鄉音”把文藝種進鄉土、童真、歷史。歸來后,明白文藝該扎根生活、點亮希望、傳承精神。以青春之我,借“杏林鄉音”,續文藝星火,燃家國情懷,讓每段旋律、每個音符,都成為連接過去與當下、城市與鄉野的橋,讓文藝的光,照亮更多遠方 。
此次三下鄉之旅,讓我獲得了多維度的成長。在文藝實踐中,我學會將舞臺藝術與鄉土生活深度融合,明白了文藝創作要扎根現實土壤;與村民、孩童的互動,培養了我傾聽與共情的能力,懂得用真誠搭建溝通的橋梁;參觀皖北烈士陵園,讓我對信仰與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雖暫未入黨,但黨員同志們的誓言與先烈精神激勵我樹立更遠大的理想。從青澀的文藝表演者,成長為心懷鄉土、肩負傳承使命的青年,這段經歷成為我人生中寶貴的精神財富,指引我在未來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作者:史少軒 來源:史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