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對于對于許多偏遠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村民而言是比較陌生的,方言或民族語言是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這雖然保留了文化特色,但也無形中筑起了一道與外部世界溝通的高墻。所以我們此次三下鄉的目的也是為了推廣普通話,向村民們普及普通話。回想起“三下鄉”推普工作啟動之初,那份冷遇依然記憶猶新。剛開始的我們對于推普工作勢在必得,我們采用了線下+線上的教學模式;每天下午三點在短視頻平臺進行線上直播教學,并為晚上八點的線下授課做預熱,但效果不盡人意,直播間在線觀看人數十分稀少;晚上來到我們小院聽普通話授課的村民也寥寥無幾。但我們并沒有因此放棄,我們將普通話與小游戲結合推出‘普通話版蘿卜蹲’吸引到不少村民的興趣 ,許多村民紛紛加入我們的蘿卜蹲行列。這場從“無人問津”到“積極參與”的轉變,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而是激發內在需求的共生過程。推普工作成功的核心,不在于我們教得有多好,而在于我們是否能讓村民真切地看到,這門語言能如何點亮他們自己的生活。
(圖注:此圖由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語你同行,鄉村振興”實踐隊師生供圖)
在此次三下鄉推普工作中,我主要負責一部分拍攝任務和普通話的教學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發現了理論知識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差距,也明白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道理。在授課普通話的過程,極大地提升了我的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團隊成員們各展所長,默契配合,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深刻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強大。

(圖注:此圖由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語你同行,鄉村振興”實踐隊師生供圖)“三下鄉”社會實踐已經結束,但它留給我的思考與影響將會持續蔓延。它讓我走出了象牙塔的舒適區,真正“沉”了下去,看到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鄉村。這片廣袤的土地,既需要科技的注入、人才的支撐,也需要文化的滋養、愛心的灌溉。作為青年一代,我們理應關注鄉村發展,投身強國建設,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圖注:此圖由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語你同行,鄉村振興”實踐隊師生供圖)
感謝這次寶貴的經歷,它讓我收獲了知識,增長了才干,磨練了意志,升華了思想。我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收獲,重返校園,更加篤定前行方向,刻苦學習,練就過硬本領,將來無論身在何種崗位,都會銘記這片土地給予我的滋養與力量,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鄉野泥土的芬芳,已融入我青春的記憶,必將催生更加絢麗的夢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