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醫脈相傳實踐團中醫養生小分隊赴蘇州市中醫院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當日,隊員們與針灸科張音主任完成對接,圍繞傳統針灸技藝傳承與中醫養生文化推廣展開專題采訪。通過面對面聆聽張音主任講述臨床經驗、觀察特色針法操作、記錄古籍中的針灸要訣,讓千年針灸智慧在當代醫者的診療臺上、在年輕學子的筆記里,續寫出新的注腳。
聚焦“非遺活態傳承”:從文獻到臨床,觸摸吳門針灸非遺脈絡采訪前,實踐團以“中醫藥非遺傳承”為導向,開展吳門醫派針灸技藝相關文獻梳理工作。作為多項技藝被列入非遺名錄的傳統醫派,吳門醫派將“辨證施針”與“輕清靈巧”的手法特色深度結合,其針灸技藝在《醫經溯洄集》《吳門醫案》等古籍中均有系統記載——如針對“伏邪溫病”的經絡調理思路、治療慢性病的“溫針灸”操作規范,這些內容既是中醫藥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也為當代針灸臨床相關領域提供了關鍵理論參考與實踐范式。
方寸診室里的傳承實踐:張音主任眼中的“非遺延續之道”采訪中,張音主任分享了自己與吳門醫派針灸技藝的淵源。上世紀80年代,她從中醫全科專業畢業分配到蘇州中醫院針灸科,針灸科的老醫生以“師徒相授”的傳統模式帶教:“比如練進針,老醫生會在穴位旁放一張紙,讓我對著紙練‘快速穿透卻不戳破紙’的力度;遇到患者說‘酸麻脹’,就當場講解‘這是得氣的表現,說明針感通到經絡里了’。”
這種“在臨床中教、在實踐中學”的模式,正是中醫藥非遺傳承的傳統路徑。張音主任說:“現在雖然有了標準化的教學體系,但我們還是保留了‘臨床帶教’的傳統——每周我都會帶年輕醫生出門診,遇到典型病例就停下來分析,教他們怎么根據患者的舌苔、脈象調整手法。”在她看來,中醫藥非遺的延續關鍵在于“讓技藝‘用’起來”:“如果只是把技藝寫在書本上、藏在展柜里,那不叫傳承;只有讓年輕醫生學會用、用得好,讓患者實實在在感受到效果,非遺才能真正‘活’在當下。”
非遺技藝的“臨床解讀”:從“得氣”到安撫,傳遞非遺人文內核“中醫藥非遺不只是‘技術’,更包含‘以人為本’的診療理念。”針對隊員們提出的“患者酸麻脹痛是否為得氣”“如何緩解針灸恐懼”等問題,張音主任結合臨床經驗解讀。她指出,吳門醫派針灸技藝中早有對“得氣”的系統總結:“老輩醫生通過長期臨床發現,酸、麻、脹、痛都是得氣的表現,只是因人而異——有的人經絡敏感,會有明顯酸麻感;有的人反應較緩,可能只有輕微脹痛,這些經驗現在我們還在臨床中驗證、沿用,也是向年輕醫生重點講解的內容。”
面對患者將針灸與打針混淆的恐懼,張音主任的處理方式也延續了中醫藥非遺的人文關懷:“老輩醫生常說‘先安其心,再施其針’,現在我也會這樣做——施針前和患者聊一聊,用通俗的話解釋‘針灸是疏通經絡,不是打針’;過程中隨時問感受,只要患者說‘不舒服’,就馬上調整進針角度或力度。”她認為,這種“注重患者體驗”的理念,也是中醫藥非遺的重要組成:“非遺傳承不只是傳‘手法’,還要傳‘仁心’,讓患者感受到中醫的溫度,才能讓傳統技藝被更多人接受。”
科技與非遺:張主任談中醫藥非遺的“守正與適配”當被問及電針、激光等現代工具對針灸技藝的影響時,張音主任表示:“中醫藥非遺傳承要‘守正’,但不能‘守舊’,關鍵是守住‘辨證施針’的核心。”她解釋,現在臨床中使用的電針、紅外線等工具,是對傳統針灸技藝的補充:“比如用電針加強針感,讓得氣效果更持久;用紅外線輔助保暖,避免患者施針時受涼——這些工具沒有改變‘根據體質辨證、根據病情調法’的核心,反而讓傳統技藝更適應現代臨床需求。”
對于針灸機器人等新興技術,張音主任認為其可作為非遺推廣的“助力”:“基層醫療資源有限,有些醫生針灸基礎薄弱,機器人可以幫助他們精準定位穴位、掌握基礎進針手法,但真正的‘辨證施針’——比如患者舌苔黃膩要減補法、脈象沉細要加溫針,這些還是需要醫生根據經驗判斷。”她強調,中醫藥非遺的核心是“活的經驗傳承”:“不管用什么工具,只要守住‘辨證論治’的根,就是對非遺的傳承;如果丟了這個根,只講標準化操作,那就偏離了非遺的本質。”
結語此次實踐中,中醫養生小分隊既梳理了吳門醫派針灸技藝的“古籍源頭——當代實踐”脈絡,也見證了中醫藥非遺“在臨床中傳承、在應用中活態”的真實場景。從張音主任“臨床帶教”的傳承實踐,到“辨證施針”的技藝核心,再到“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中醫藥非遺的傳承,不是對“古老技藝”的簡單復刻,而是在守正基礎上,讓傳統技藝適配當代需求、服務大眾健康。未來,實踐團將帶著此次所學,繼續探索“中醫藥非遺進校園、進基層”的路徑,讓更多人了解非遺、使用非遺,讓千年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