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5日,合肥大學能源材料與化工學院“三葉草”志愿服務團隊在指導教師唐靜帶領下,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開展“返鄉創業收入影響因素”專題調研。這支由11名師生組成的團隊以“問卷調研+實地走訪+深度訪談+文化溯源”的立體化調研模式,穿行于茶香氤氳的生態茶園、藥香彌漫的中藥材基地與紅色精神浸潤的紀念館,系統剖析技術革新、品質堅守、產業協同、政策賦能等多維創業密碼,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青年視角的實踐樣本。
產業一線探路
在高山何飛茶廠,烘干機的轟鳴聲反映著傳統制茶業的技術革新。茶廠老板萬瑞芬創業初期因技術短板導致鮮葉爛地的困境,而如今通過品種改良、工藝升級與電商渠道拓展實現扭虧為盈。她以“不盲目跟風,做足技術市場功課”的警示,突破鄉土創業的現實困境。而太平畈中藥材基地里,“老手藝人”何海青手握沾泥的天麻強調“道地性”原則——“寧用自然晾曬增成本,不用硫磺熏制砸招牌”。手藝人憑借產品質量贏得客戶稱贊和市場認可的商業智慧,再次印證了“物美”“質優”在農產品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霍山衛星石斛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內,傳統楓斗制作技藝與“企業+農戶”模式形成創新協作。數十位村民圍坐分揀、纏繞石斛鮮條,每根楓斗12圈的精準手感傳承著千年工藝,而標準化生產工坊已帶動十余戶村民年均增收數十萬元。在青峰原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仿野生石斛基地,不同種植模式的對比調研讓團隊切身體悟產業精細化的現實效果。
▲圖為團隊深入產業一線調研
人才與政策雙輪驅動
“90后”返鄉創業大學生、何家坊村村委委員何家樓放棄合肥高薪工作,扎根家鄉石斛產業。促使他回鄉的首要原因是“父母在,不遠游”,家中從事石斛種植的產業基礎更讓他能夠把握住鄉村振興的嶄新機遇。從寫字樓到鄉村家庭作坊,轉變的是工作場景,不變的是創業初心。他坦言:“青春是最大本錢,鄉村振興給予比城市更大的試錯空間。”但其成功并非僅憑熱情,家庭產業基礎和村委會政策扶持都是他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抓手。團隊在與何家坊村村委會的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到:當地正是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創業培訓,以及引導項目聚焦石斛加工與農產品電商,才得以形成“政策—產業—人才”的良性循環。村黨委書記伍三江指出:“創業需根扎得深,只顧短期利益終將砸了招牌。”
▲圖為團隊探尋當地人才與政策機遇
文化基因與紅色精神
在霍山石斛博物館,從《神農本草經》的藥用記載到“九大仙草之首”的文化定位,再到地理標志保護與電商直播結合形成的“億元產業”,展現出“一片草帶動一個產業”的文化賦能奇跡。天下澤雨石斛文化體驗館內,楓斗、花茶、養生酒等系列產品,演繹著傳統藥材的現代商業轉化路徑。
太平縣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泛黃作戰圖與佛子嶺大壩的水利奇跡,則以“革命年代拼生存,當代拼發展”的精神傳承,為調研注入內在動力。團隊成員王晉綸在日記中寫道:“今日鄉村振興亦是新時代長征,創業者骨子里的‘闖勁’與革命先輩一脈相承。”
▲圖為團隊感悟當地歷史與文化風貌
青年視角的鄉村振興啟示錄
調研期間,團隊挨家挨戶發放問卷,從人才支撐、技術進步、政策支持等維度收集數據,深度挖掘創業者的鄉土情懷與現實挑戰。暮色中層巒疊嶂的霍山見證著“三葉草”團隊的調研之行。這次活動讓團隊深刻領悟到返鄉創業是“技術打底、標準護航、文化鑄魂”的系統性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劉沛平指出:“實地調研讓青年用腳步丈量鄉村脈絡,以青春視角捕捉創業密碼。”
▲圖為團隊實地走訪
從機械化制茶到非遺技藝活化,從政策精準滴灌到紅色精神傳承,在這支青年團隊的調研筆記里,既有沾著泥土的實踐智慧,更有“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時代擔當。在朝著鄉村振興的奮斗目標不斷邁進的道路上,每一份青春力量的匯入,都在為鄉土中國的美好未來埋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