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背景與目的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響應西南大學校團委開展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的號召,西南大學江蘇南京礪行小分隊以“重走抗戰路,賡續民族魂”為主題,于2025年8月8日至10日赴江蘇南京開展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走訪紅色教育基地、與抗戰老兵及相關人士交流、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形式,引導團隊成員深入了解抗戰歷史,感悟抗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同時,踐行專項行動中“八個一”主題研學活動要求,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二、活動概況(一)時間與地點本次實踐活動于2025年8月8日至10日在江蘇省南京市開展,先后走訪了拉貝舊居、三點紅養老服務中心、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烈士陵園、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共6處紅色教育基地,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的抗戰相關遺址和紀念場所。
(二)參與人員西南大學江蘇南京礪行小分隊由校內研究生、本科生組成,團隊成員跨學科、跨專業,共9人。團隊在學校的統籌指導下開展活動,嚴格遵循活動要求,確保實踐活動能夠有序、高效地進行。
三、主要實踐內容(一)8月8日:感悟國際大愛與老兵的堅守拉貝舊居:觸摸國際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溫度8月8日上午,團隊前往拉貝舊居開展實踐活動。拉貝舊居始建于1934年,主樓后平房曾是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1937年南京淪陷后,約翰?拉貝聯合外籍友人組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并任主席,其寓所成為“西門子難民收容所”,他親自設計加固了庭院內的防空洞以保障避難者安全,利用自身身份與日軍斗智斗勇保護難民,最多時收留630多位難民。
在舊居內,團隊成員閱讀了《拉貝日記》節選,通過日記中的文字,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當年拉貝先生在戰爭浩劫中對南京人民的保護。館長詳細講解了拉貝先生的事跡,從他組建安全區到與日軍周旋,每一個細節都讓成員們深受觸動。
活動中,團隊成員積極與前來參觀的游客交流,分享自己對拉貝先生事跡的感悟,同時向游客贈送了團隊自主設計的明信片以示紀念。舊居中一件件富有溫度的歷史文物,也讓團隊成員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拉貝先生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
參觀結束后,每位團隊成員都在留言簿上寫下自己的感悟,館長與同學們進行合影留念。通過此次參觀,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在戰爭年代,國際間的善意與援助是多么珍貴,這種精神值得被永遠銘記和傳承。
三點紅養老服務中心:聆聽老兵故事,傳承紅色基因8月8日下午,團隊來到位于南京市玄武區鎖金三村的三點紅養老服務中心。該中心由一群參戰退役老兵創辦,專為老人提供優質養老服務,同時承辦紅色教育活動,每年都要接待很多大中小學生前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活動,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獲得群眾一致好評。
走進中心場館,團隊成員首先被滿眼的紅色所吸引——紅色的黨旗、紅色的橫幅、紅色的錦旗,濃厚的紅色氛圍撲面而來。中心負責人吳長云、童國強兩位老兵熱情地接待了團隊成員,并介紹了服務中心的相關情況。
隨后,在兩位老兵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共同學習了一堂生動的紅色教育課。吳長云先生面向黨旗向同學們深情介紹道,所謂“三點紅”就是軍裝領口的兩抹紅色加上軍帽中心的那一顆紅心。他和童國強先生分享了自己參軍、參戰的經歷:作為通訊兵的童國強曾扛著天線越過重山,親眼目睹戰友犧牲在自己面前;法卡山戰役中,吳長云在防空洞中一待就是三個月。他們表示,任何的困難險阻都不為懼,心中的信念支撐他們走到今天。
紅色教育課結束后,團隊成員與各位老兵圍坐在一起,對老兵進行采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與老兵們交流,在交流中,老兵們談到最多的就是“愛國”。“年輕人一定要愛自己的國家”這是老兵們反復的囑托。從戰爭中走過來的他們格外理解國家的安危與強弱對于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童國強先生從自己的家庭教育到工作經歷,再到社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延展了對愛國的理解。童先生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是從小事做起的。今天的三點紅養老服務中心既是養老中心,也是紅色教育基地。三點紅在用一舉一動傳播著正能量,傳播著愛國主義,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交流結束后,童國強先生帶領同學們參觀了中心的紅色展廳。一排排陳列柜里靜靜擺放著從戰爭中走來的遺物,其中就有童國強先生曾帶上戰場的無線電臺。展廳內,一排排勛章靜靜躺在紅絨布上,它們記錄著戰爭的殘酷,書寫著勝利的輝煌,也展開著對未來和平的展望。團隊成員還跟隨活動中心負責人的講解和示范,體驗了實際無線報務拍發訓練活動,切身感受了戰爭時期通訊工作的不易。
活動最后,團隊向中心贈送了自主設計的明信片以示紀念,老兵們與同學們熱情地合影留念。當團隊旗幟展開的一瞬,老兵們不約而同地念到“西南大學”。相隔千里,重慶和南京兩座英雄城市在此刻聯系起來,戰爭早已遠去,繁榮的未來還在延續。老兵們向同學們表達了殷殷期望,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未來報效國家。
(二)8月9日:緬懷先烈偉績,銘記歷史教訓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致敬藍天英雄,傳承航空精神8月9日上午,團隊前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參觀學習。該紀念館始建于1932年,是世界首座國際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集“公墓”“紀念碑”“紀念館”為一體,全面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蘇、美等多國空軍在中國大地上共同抗擊侵華日軍的英勇歷史,近年來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團隊成員跟隨講解員緩步走進紀念館。在館內,同學們系統地參觀了“奮勇抗戰”“國際援華”“壯志凌云”“緬懷先烈”4個室內館區及陳列雕塑、戰機模型的兩個室外展區。館藏的多件珍貴文物引起了同學們的特別關注,包括1942年飛虎隊隊員使用過的飛行夾克、抗戰時期的地勤維修工具等實物展品。通過這些實物和講解員的介紹,同學們認真聆聽先輩們的艱苦奮斗故事,跨越時空感悟抗日精神。在參觀過程中,同學們還現場交流了學習心得,在互動碰撞中強化思想淬煉。
隨后,同學們列隊來到陵園中央的紀念碑前。在肅穆的氣氛中,同學們依次獻上鮮花,取出事先精心準備的航空主題明信片,將其整齊地擺放在紀念碑前,并深深鞠躬以緬懷先烈。這些明信片由同學們自主設計,上面印有“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珍愛和平 開創未來”的字樣,寄托了團隊成員對先烈的崇敬和對和平的珍視。
此次參觀讓團隊成員了解了航空烈士們在戰爭中的英勇事跡和貢獻,深刻體會到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犧牲、奮勇拼搏的精神。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銘記民族傷痛,珍惜和平生活8月9日下午,團隊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這個象征中國人民抗戰記憶的莊嚴場所,以獻花、默哀、觀展的方式直面民族傷痛,在歷史的回響中探尋和平的真諦。
在莊嚴肅穆的紀念館內,隊員們首先向遇難同胞敬獻了白菊,并集體默哀,表達深切的哀思。隊員們步入遇難同胞名單墻長廊,面對著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照片,全體成員肅立鞠躬,以三分鐘的默哀向三十萬無辜生命致以最深切的緬懷。
隨后,他們認真參觀了史料陳列廳,通過歷史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等,深刻了解了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萬人坑遺址、遇難者名單墻等,都無聲訴說著那段黑暗歲月和民族傷痛。隊員們特別在“12秒水滴”裝置前駐足,水滴聲象征著在那場浩劫中平均每12秒就有一個生命逝去,戰爭的殘酷令人警醒。
參觀過程中,歷史的沉重感深深觸動了每一位同學。他們表示,直面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汲取深刻的教訓。紀念館出口處的和平公園,象征著從災難走向新生。懷抱嬰兒的和平女神像和周圍寧靜的環境,讓隊員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與無比珍貴。
(三)8月10日:探尋英烈足跡,感悟精神力量雨花臺烈士陵園:緬懷雨花英烈,傳承信仰之光8月10日上午,團隊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進行參觀學習。雨花臺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重要的紀念場所,這里安葬著無數為民族解放事業犧牲的革命先烈。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參觀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展廳內,泛黃的革命家書、銹跡斑斑的槍械、定格歷史的黑白照片,無聲訴說著80多年前雨花臺烈士們的赤誠與悲壯。學子們認真聆聽鄧中夏、惲代英等先烈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就義的事跡,駐足凝視“獄中斗爭”場景的復原區,深切體會到“信仰至上、對黨忠誠”的雨花英烈精神。
活動中,學子們還在烈士紀念碑前鞠躬致敬以告慰先烈。通過此次參觀,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為了理想信念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精神,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觸摸歷史細節,感受民間愛國情8月10日下午,團隊前往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通過實物觀摩、歷史講解、互動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細節,感受那段烽火歲月中的民族記憶。
上午11時,博物館內陳列的各式抗戰文物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在鋼盔展柜前,陳講解員向大家介紹到:“這頂鋼盔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所帶,有著良好的做工,能夠保護戰士們的安全。” 為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歷史,陳講解員邀請大家親手接過鋼盔猜測鋼盔重量并嘗試佩戴。“這些實物來自不同渠道的收集,每一件都承載著具體的歷史信息,我們希望通過它們讓后人更真切地觸摸歷史。” 陳講解員說道。
在槍械展區,一把駁殼槍引發了同學們的關注。陳講解員手持模型演示其使用特點:“這種槍械在抗戰時期被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由于裝備條件限制,士兵們摸索出放平射擊的獨特方式,利用底座沖擊力形成扇形攻擊面,在近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午后,學子們圍坐在一起,聆聽陳講解員介紹博物館開展的老兵口述史搶救行動。他表示,老兵口述史搶救的意義在于補充歷史細節,史料記載了戰役進程、部隊番號等宏觀內容,而老兵的講述聚焦具體場景——槍支怎么用,進攻防御用什么方式,打仗之余普通士兵有沒有自己的情感生活。這樣的細節,展現了戰爭中普通人的堅韌與溫情。
活動期間,學子們還駐足在國歌歌詞墻前,靜聽90年代發行的義勇軍進行曲唱片,并在張講解員的引領下,了解國歌的發展歷程。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表示,通過了解實物和故事,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具體的認知。
四、活動成果與收獲(一)實踐成果整理實踐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團隊進一步整理了此次實踐活動中收集到的口述歷史資料、照片、視頻、筆記等素材,撰寫一篇詳細的調研報告,匯編抗戰故事和典型案例,可以為抗戰歷史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
開展宣傳活動,擴大影響范圍: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宣傳了此次實踐活動的成果和感悟,讓更多的師生了解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擴大活動的影響范圍。
完成“八個一”主題研學活動要求:團隊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參觀了6座抗戰主題紀念館(拉貝舊居、三點紅養老服務中心紅色展廳、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烈士陵園、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聆聽了專家講座(館長、講解員的講解)和老兵講述,尋訪了抗戰老兵(吳長云、童國強等),學唱了抗戰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研讀了抗戰著作(《拉貝日記》),重走了抗戰相關路線,記錄了老兵口述歷史,參與了多堂主題思政課,全面完成了專項行動中“八個一”主題研學活動的要求。
形成了豐富的實踐資料:團隊在活動過程中,系統地記錄了老兵的革命經歷與人生感悟,形成了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拍攝了大量的活動照片和視頻,記錄了實踐活動的全過程;設計并贈送了多套自主設計的明信片,傳播了愛國主義精神;整理了參觀筆記和感悟,為后續的總結和宣傳積累了素材。
傳播了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與游客交流、向老兵和紀念館贈送明信片等方式,團隊成員積極傳播抗戰歷史和愛國主義精神,讓更多人了解歷史、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團隊收獲深化了對歷史的認知:通過實地參觀和學習,團隊成員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從拉貝先生的國際援助到抗戰老兵的英勇事跡,從航空烈士的藍天抗爭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警鐘,從雨花臺英烈的信仰堅守到民間抗戰的點滴記憶,每一個歷史片段都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認識到中國人民在抗戰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
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懷:老兵們的殷切囑托、先烈們的英勇事跡,讓團隊成員深受感動和鼓舞,進一步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懷。大家深刻認識到,愛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體現在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力量的實際行動之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提升了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需要與不同的人交流溝通(館長、講解員、老兵、游客等),需要組織協調各項活動,需要記錄和整理資料,這些都鍛煉了成員們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通過對歷史的思考和感悟,成員們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明確了自身的責任和使命: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新時代的青年肩負著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的重要責任和使命。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總結與展望(一)活動總結本次西南大學江蘇南京礪行小分隊赴南京開展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實踐專項行動,是一次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按照專項行動的要求,先后走訪了6處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參觀學習、交流互動、實踐體驗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了抗戰歷史,感悟了抗戰精神,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懷和歷史責任感。
活動緊扣“重走抗戰路,賡續民族魂”的主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團隊不僅完成了“八個一”主題研學活動的要求,形成了豐富的實踐資料,還傳播了愛國主義精神,提升了團隊成員的綜合素質。
(二)未來展望延續實踐精神,參與志愿服務:團隊成員將把此次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和感悟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參與抗戰紀念館義務講解、紅色研學路線開發等志愿服務活動,為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
加強學習交流,提升自身素質:團隊成員將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深入研究抗戰精神的時代內涵,同時加強與其他高校實踐團隊的交流合作,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總之,通過此次實踐活動,西南大學江蘇南京礪行小分隊成員深刻感悟到了抗戰精神的偉大力量,明確了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團隊成員將以實際行動傳承歷史記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圖為老兵與同學們合影留念。江蘇南京礪行小分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