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贛劇文化價值,堅定文化自信,探索非遺傳承新路徑,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7月22日至26日,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星火熠之隊”赴上饒市玉山縣,以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為導向,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與沉浸式體驗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贛劇藝術活態傳承專項調查,推動傳統戲曲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
▲“星火熠之隊”集結國際學院 現狀調研:贛劇傳承的多維挑戰 團隊采用“點面結合、多維推進”的調研方法,發放400余份問卷,覆蓋各年齡段人群,并實地考察了潘鳳霞藝術館、錦溪小學等重點場所。調研發現,贛劇傳承面臨以下突出問題: 潘鳳霞藝術館展品雖豐富,但參觀者不多,年輕群體關注度較低。
▲張鈺瓊老師講解潘鳳霞大師的藝術成就 錦溪小學是當地“贛劇進校園”的試點單位,采用“外聘藝術家+社團興趣班”模式,為孩子們搭建了學習贛劇的平臺。然而,升學壓力下,家長普遍質疑贛劇的實用性,“學戲能加分嗎?”成為常見問題,導致學生參與度隨年級升高而大幅下降。這一問題折射出功利化教育對非遺傳承的沖擊。
▲鐘永祺校長談“贛劇進校園”活動落實
訪談對話:贛劇傳承的深層矛盾 團隊深度訪談了40多位相關人士,包括非遺傳承人、贛劇學習者、劇團負責人等,進一步揭示了贛劇傳承的深層矛盾。
錦溪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民仙十年如一日赴小學授課,并鄭重表示:“只要孩子們愿意學,我就一直教下去。”
▲贛劇傳承人王民仙與實踐隊員分享學藝經歷與贛劇傳承見解
但年輕人因學業壓力和方言障礙逐漸疏離贛劇,傳統藝術的代際傳承面臨斷裂風險。一位曾在小學學戲的女生坦言:“升初中后再未接觸。”玉山縣贛劇團負責人則揭示了劇團發展的現實困境:“劇目創新不足,表現形式單一,難以吸引新時代受眾。如何將贛劇傳播出去,如何讓年輕人走進劇場,是我們最大的挑戰。”這些矛盾反映出贛劇傳承的現實問題:如何在保護藝術內核的同時,探索更貼近時代的藝術表現新路徑,找到與年輕一代的共鳴點。
▲玉山縣贛劇團負責人童慶權談“贛劇發展之困” 青春方案:“贛劇+”三維發展體系 “非遺的危機在紙上讀不懂,只有站在這里,才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帶隊教師張鈺瓊感慨道。她指出,傳統文化的保護不能僅靠情懷,必須針對當前贛劇面臨的傳承困境,建立與時俱進的創新機制。
▲張鈺瓊老師指出解決贛劇傳承困境關鍵措施 基于扎實調研,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贛劇+”三維發展體系:以文創開發推動產業化轉型,打造贛劇元素盲盒等系列產品;以教育融合培育新生代受眾,構建“戲曲進校園”長效機制;以新媒體技術拓展傳播渠道,提升贛劇文化知名度。
這一系統性的創新方案獲得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可,為傳統贛劇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提供了可行路徑。
五天的行程很快落下帷幕,但贛劇的余韻將永遠在隊員們心中回蕩。400份問卷,40次訪談,數字的背后是戲臺上的聲聲唱腔、校園里的稚嫩童音、劇團里的創新探索,是無數贛劇人的堅守與期待,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此次實踐,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星火熠之隊”以熱忱浸潤鄉土、以青春守護非遺,充分展現了當代青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使命與擔當。團隊將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常態化跟蹤調研,把調研報告和創新方案轉化為校地共建項目,用行動持續擦亮贛劇非遺名片。
撰文 |鄒思敏 劉一霏 汪棋琳 袁翼豐
圖片 |周新妍 趙奕涵 王中來
指導老師 |張鈺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