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8月14日,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華吟雅誦”與“華韻徐行”暑期實踐團隊22名師生深入浙江金華武義縣,開展了為期38天的文化傳承實踐。團隊以華調吟誦為特色,將非遺技藝與詩歌教學相結合,累計開展三期共15天現場教學,為當地孩子帶來別開生面的文化體驗,同時讓文化傳播和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動能。
古韻新聲:華調吟誦激活詩歌課堂“巖岫接青云,松湫雨露榮……”課堂上,古音裊裊,平仄起伏。團隊成員以《榅樣山》等本土詩歌為教材,逐句闡明詩歌含義與創作手法,逐字解析音調規律,引導孩子們通過吟誦感受詩詞情感、品味古調詩吟。高調激昂、低調深沉,孩子們在“猜猜情感”環節踴躍嘗試——“我想用輕快的調子吟,因為詩里的山像在跳舞!”童言稚語中,詩歌的韻律之美悄然浸潤。
以文化人:從技藝傳授到美育啟蒙 團隊成員表示,“華調吟誦不僅是非遺技藝,更是情感表達的載體。”他們細致解析每個詩詞的音調,不僅傳授技巧,也傳遞著作者詩詞背后的思想情感。實踐過程中,學生們創新設計“觀察——感知——吟唱”教學鏈,讓孩子們先觀察詩中景物,再通過音調變化傳遞情感。孩子們在模仿中親身體驗:看似簡單的音調,要唱出和諧的曲子也需努力的練習。當成功用華調完成一段曲子時,孩子們堅持的眼神里,已悄然多了一份趣味——“原來詩歌,可以有不同的聲音”。
文化傳誦:讓華調在傳承中煥發時代光彩中國計量大學“華吟雅誦” 與“華韻徐行” 暑期實踐團隊的38天武義實踐,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承活動,更探索出了一條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通過將華調吟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詩歌教學有機結合,團隊實現了傳統文化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跨越式發展。
落實到具體實踐上,團隊成員所設計的“觀察——感知——吟唱”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讓華調吟誦不只是作為一者概念性的名詞,令新生代社會接班人們望而生畏,而是活化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拉近古韻與新聲彼此的距離。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讓孩子們學會了華調吟誦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激發潛能,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悉,團隊成員將在指導老師的建議與幫助下,繼續開展傳承華調詩吟的相關活動,整理資料,總結經驗,并傳承給下一支唐詩暑期社會實踐小隊。正如團隊成員所言:“38天的實踐只是起點,我們希望讓更多孩子聽見詩歌里的中國聲音。”
非遺傳承需要守正創新——既要守住傳統的根脈,又要用創新的方式讓它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次實踐讓我們看到,當傳統文化遇上青春力量,當非遺技藝融入現代教育,文化傳承就找到了最生動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