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國防師生延安行:讓革命文物成為“大思政課” 的生動教材“到延安去!” 這句鐫刻在歷史豐碑上的號召,跨越近百年時光,依然激勵著新時代青年追尋紅色足跡。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大思政課”、革命文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響應 “三下鄉” 社會實踐與 “到延安去 —— 三秦學子圣地行” 專項活動號召,7月31日至8月5日,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深植黨史根脈,繪就振興畫卷”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團 17 名師生,從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啟程北上,開啟了一場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課”的沉浸式實踐之旅,在圣地延安的歷史現場觸摸信仰溫度,為國防學子厚植家國情懷。
從西安到圣地,在文物中叩問初心實踐團的紅色征程,始于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在這里,一場莊重的出征儀式為此次延安行定下初心基調 —— 師生們共同觀看《我要去延安》情景劇,跟著講解員走進“潮向延安 —— 抗戰時期愛國青年的選擇與信仰”專題思政課堂。
館內展柜里,銹跡斑斑的步槍還留著烽火歲月的彈痕,泛黃褶皺的家書中滿是革命者對家國的牽掛。“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隨后,實踐團先后走進西安事變紀念館、安吳青年訓練班舊址。透過一張張定格歷史的黑白照片、一件件承載記憶的珍貴文物,師生們讀懂了“西安事變”中“挽民族于危亡”的艱難抉擇,也讀懂了安吳青年訓練班學員們“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青春誓言。當大家沿著薛家寨革命舊址的崎嶇山路攀登,更切身感受到了紅軍當年行軍作戰的艱險 —— 腳下的每一步,都成了對革命先輩最深刻的致敬。

在延安熱土,感悟精神力量8月1日起,實踐團正式踏入延安這片紅色沃土,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洛川會議舊址、直羅鎮戰役紀念館等場館,開啟對革命精神的深度探尋,讓“大思政課”在歷史現場落地生根。
在照金紀念館,館內陳列的土槍、紡車等文物,將 “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照金精神講得生動鮮活;站在洛川會議舊址的窯洞前,師生們仿佛穿越到 1937 年那個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通過講解員對會議文獻的解讀,深刻理解了全面抗戰路線背后,中國共產黨 “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的戰略遠見。
直羅鎮戰役紀念館內,動態還原的戰斗場景、講解員口中 “紅軍以少勝多、軍民同心” 的故事,讓“團結奮斗、敢打必勝” 的精神直擊人心。“原來‘勝利’不是輕易得來的,是戰士們拼出來的,是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精神》專題思政課系統梳理了黨在延安 13 年的光輝歷程;王家坪的軍委禮堂里,仿佛還能聽見當年軍事會議的討論聲;棗園的窯洞里,煤油燈的微光似在訴說 “為人民服務” 的初心;楊家嶺的七大舊址前,“實事求是” 的校訓與革命精神隔空呼應 —— 陜國防師生在一處處舊址中,讀懂了革命精神的內核,更堅定了“強國有我”的信念。

以實踐踐初心,續寫國防擔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延安行,實踐團不僅是歷史的“參觀者”,更是革命精神的“踐行者”。在甘泉縣雪地講話舊址,師生們參與《重走革命路》特色活動 —— 大家分散尋找藏有革命先輩事跡的信封,在“尋寶”的過程中,將 “求真務實”的精神底色悄悄刻進心里。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內,一架架紡車、一把把镢頭靜靜陳列,墻上的老照片記錄著八路軍戰士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的奮斗場景。
在寶塔山下,師生們俯瞰延安城,仿佛與革命先輩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筆墨與歌聲中,感受革命年代文藝工作者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的奉獻情懷;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里的每一段史料,都讓 “擔當” 二字在國防學子心中愈發清晰。

攜紅色基因,赴時代之約6天的延安行雖已落幕,但紅色的種子已在陜國防師生心中生根發芽。我們的‘初心’不僅是傳承紅色基因,更要把延安精神轉化為學好專業知識、練就過硬本領的動力。
此次“行走的大思政課”,讓革命文物“活”了起來,讓紅色精神“實”了起來。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把此次活動的收獲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續寫擔當與榮光,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