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青年深入基層、服務鄉村、歷練成長的重要平臺。為探尋綠色發展路徑、感悟鄉村振興實踐,7月8日至21日,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青繪兩山”實踐團奔赴浙江省安吉縣,開展了為期14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用腳步丈量鄉村土地,用眼睛記錄真實變化,用心靈感悟發展新篇,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理解,為地方發展注入青春動能,也積累了寶貴的基層實踐經驗。?
一、尋根“兩山”理念誕生地,感悟綠色發展初心?實踐團首站來到“兩山”理念誕生地——安吉縣余村。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隊員們參觀“兩山”理念展示館,通過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和影像記錄,系統了解余村從采礦致富到生態轉型、最終成為全國生態宜居示范村的蛻變歷程。在“兩山”紀念碑前,團隊組織開展主題學習會,結合專業背景暢談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辯證關系的思考,深刻體悟余村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實踐與成就。?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余村展覽館+團隊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兩山”紀念碑+團隊攝
二、探訪美麗鄉村發源地,解鎖宜居宜業密碼?作為“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安吉縣魯家村以其“公司 + 村 + 農場”的創新模式引起廣泛關注。實踐團走進魯家村,聽取負責人介紹如何通過整合18個家庭農場資源,打造觀光小火車環線,成功構建融休閑、觀光、采摘與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實現了村容從“臟亂差”到“美如畫”、村民從外出務工到本土就業的根本轉變。魯家村的發展表明,美麗鄉村既要有高顏值,更要有實內涵,必須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主體和受益者。此外,團隊還探訪了由空心村蛻變而來的小癮·半日村民宿集群,在這里,中式庭院與歐式風情和諧共生,讓成員們切身感受到鄉村生活正在成為未來高品質生活的新選擇,見證了鄉村發展的多樣可能。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魯家農場的合影+團隊攝
三、深入綠色發展先行地,見證產業創新活力?
安吉不僅是生態文明的標桿,更是綠色產業發展的先鋒。實踐團先后走訪大山塢茶場、白茶街、“以竹代塑”展示館、中國竹子博覽園及國家竹產業研究院,深入調研安吉白茶和竹產業的雙軌轉型路徑。在茶場,隊員們聆聽技師講解,體會一杯好茶背后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在白茶街,實地感受“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鮮活案例。竹博園內,從各類竹材特性、“以竹代塑”產品創新到竹文化符號的現代轉化,團隊系統認識了竹子從自然材料到生態經濟載體的多重價值,深切感受到竹產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以竹代塑”館+團隊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制茶車間+團隊攝
四、點贊青年入鄉首選地,激發入鄉創業熱情?
安吉憑借優越的生態底蘊、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吸引越來越多青年人返鄉、入鄉創業。實踐團專程參訪安吉縣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與多位青年創客面對面交流,聆聽他們扎根鄉村、開拓事業的生動故事。團隊還與一位“90后”駐村干部座談,了解他如何帶領村民發展旅游、壯大集體經濟的事跡。這些青年人的選擇與堅持,深深感染了實踐隊員。大家表示,要學習他們敢闖敢試的創業精神,未來愿以專業知識服務鄉村,為振興注入青春智慧。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村咖”經營者交流創業經驗+團隊攝
五、共創安吉變遷百米長卷,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為藝術再現安吉的發展變遷,實踐團集體創作了長達百米的“豫見浙里”主題長卷。隊員們將余村“兩山”碑、魯家村小火車、白茶園、竹海及青年創業場景等元素融入畫中,分工協作、傾情投入。構思組頭腦風暴、豐富素材;線稿組精準勾勒、再現山水民居;構圖組統籌節奏、確保敘事連貫。大家白日走訪采集,夜晚挑燈創作,反復打磨細節,以畫筆記錄安吉的生態之美、產業之興、青年之力,最終完成一幅凝聚實踐觀察與藝術表達的長卷,不僅展現安吉成就,也寄托了青年學子與當地群眾對鄉村振興的美好期待。

圖為團隊成員繪制百米長卷情景+團隊攝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青繪兩山”實踐團成員在深入基層中拓寬了視野、錘煉了意志、提升了素養。大家一致表示,將把安吉之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轉化為學習與奮斗的動力,持續關注鄉村振興、投身鄉村建設,以青春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這場跨越千里的實踐,如同一顆顆“綠色”種子,已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未來,他們將繼續帶著“兩山”理念的深刻啟迪,以專業知識和青春熱情助力鄉村發展,爭做鄉村振興的參與者、推動者,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