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譯學院國際語言文化學院“陽光筑夢團”
鳳縣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基于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視角)
2025年8月,西安翻譯學院國際語言文化學院“陽光筑夢團”赴陜西省寶雞市鳳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深入走訪調研,從鄉村振興五大維度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產業振興:文旅融合,打造特色產業新模式
實踐團隊聚焦鳳縣特色產業,通過文旅融合為其注入新活力。
深入東河橋村“青野·牧星人麓營地”,調研災后重建與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團隊了解到當地村民通過短視頻平臺宣傳家鄉星空與自然風光,創新營銷方式吸引游客。營地與政府、文旅局合作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帶動研學旅游發展。
專訪鳳縣花椒產業基地,深入了解“鳳椒1號”等新品種的培育成果。團隊觀察到“統一品種、標準、加工、品牌、銷售”的模式,使花椒畝產翻倍、成本降低,山間紅果變成“致富金椒”。實踐隊就產品包裝、品牌推廣、電商銷售等環節進行了交流探討。調研“嶺南豆腐宴”等特色餐飲,了解文旅品牌共建模式。團隊記錄了當地從“賞花打卡地”到“致富場”的轉型升級過程,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二、人才振興:實踐育人,培育鄉村振興新力量
將社會實踐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聚焦青年成長與本土人才培養。
在鳳縣革命紀念館、紅光溝航天舊址等地開展現場教學,提升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通過實地參觀、講解交流,增強了學生們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參與麓營地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為當地引入高校資源,促進產學研結合。通過短視頻制作、新媒體運營等培訓,提升當地青年的數字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
與當地花椒種植專家交流學習,了解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情況。團隊記錄了專家團隊十年攻堅培育新品種的奮斗歷程,激勵青年學子學習這種扎根土地、潛心鉆研的精神。
三、文化振興:紅色傳承,筑牢民族文化根基
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
在紅光溝航天舊址,團隊深入學習航天人“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和“隱姓埋名終不悔”的奉獻精神。通過觀摩泛黃的設計圖紙、布滿銅綠的實驗儀器,感受航天先輩的奮斗歷程。
在鳳縣革命紀念館,團隊深入了解兩當兵變的歷史意義,學習革命先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通過觀看歷史文物、復原場景,感悟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
調研羌族文化園,了解羌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情況。團隊觀察到鳳縣將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吸引力,讓“文化牌”與“產業牌”相互賦能,促進民族文化創新發展。

四、生態振興: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家園
關注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實踐。調研暴雨災后重建工作,了解生態修復與防災減災措施。團隊記錄了當地干部群眾開展生態修復、重建家園的奮斗歷程,展現綠色發展理念在基層的實踐。
參觀花椒種植基地,了解生態農業發展和水土保持措施。團隊觀察到花椒產業不僅帶動經濟發展,還促進了荒山綠化和水土保持,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走訪嘉陵江流域,了解水源保護和生態治理情況。通過實地考察,增強了團隊成員的生態文明意識,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五、組織振興:基層創新,提升治理效能
深入基層了解組織建設情況,助力提升治理能力。走訪東河橋村、馬鞍山村等村委會,調研基層治理創新實踐。
團隊了解到東河橋村通過發展文旅產業帶動村民增收,馬鞍山村用舊磚瓦鋪就農耕文化廣場,增強組織凝聚力。
調研“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了解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團隊記錄了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發展、災后重建、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創新做法和成效。參與當地文化活動組織,了解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參與羌族文化活動的組織籌備,體驗基層組織的文化服務能力和創新活力。

總結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西安翻譯學院國際語言文化學院“陽光筑夢團”深入鳳縣基層,通過實地調研、交流學習、實踐參與等方式,全面了解了鳳縣在鄉村振興中的創新實踐和豐碩成果。團隊不僅學習了紅光溝的航天精神、鳳縣革命紀念館的紅色基因、寶成鐵路的奮斗歷史,更見證了當地干部群眾在災后重建、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創新實踐。這些寶貴的經歷讓青年學子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增強了服務基層、奉獻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踐活動的開展,為青年學生提供了增長才干、施展才華的舞臺,也為當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團隊將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持續關注和支持鳳縣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西安翻譯學院本科生 鄭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