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踐丈量星火燎原之路,用青春傳承紅色血脈基因
近日,河北傳媒學院表演藝術學院“血脈傳承”小分隊懷揣對信仰的追尋與藝術的使命,踏上江西省井岡山市這片浸染英烈熱血的紅土地,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深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通過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實地走訪紅色遺址、訪談相關人員、傳講紅色故事等多元形式,深刻學習領會井岡山精神,展現新時代河傳青年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一.緬懷革命先烈,砥礪赤子初心
首站定格在北山烈士陵園。109級臺階如沉默的史詩,每一級都鐫刻著一位井岡英魂的故事,隊員們懷著沉甸甸的崇敬拾級而上,腳步輕緩卻堅定。紀念堂前,氣氛肅穆莊重。大家整齊肅立,向英烈默哀致敬,隨后敬獻花圈,深深鞠躬——三次彎腰,是對先烈舍生取義的無限敬仰,也是對紅色信仰的鄭重承諾。
鮮紅黨旗下,老黨員重溫誓詞時,預備黨員陳熙遠受感召加入,年輕的聲音與前輩的誓言交織,與英烈碑上那些在歲月中漸趨模糊的姓名遙遙呼應。那些淡去的名字背后,曾是和隊員們一樣鮮活熾熱的青春,他們為信仰燃盡生命的模樣,此刻清晰地映照在每個人心中,讓繼承遺志的信念在胸中愈發滾燙。
二·走訪紅色遺址,追尋信仰之源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史料如星河般鋪展,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史詩生動呈現。隊員們緊隨講解員的腳步,循著歷史脈絡回溯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程:從武裝起義的烽火初燃,到根據地建設的艱辛探索,再到紅軍將士與群眾魚水情深的點滴往事,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圖片、每一段文字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在系統的參觀中,大家不僅重溫了那段崢嶸歲月,更深刻領悟到井岡山精神中“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豐富內涵,讓紅色基因在心中愈發清晰。
隊員們踏著先輩的足跡,先后走進八角樓、黃洋界哨口、小井紅軍醫院、毛澤東故居,在歷史遺跡中觸摸革命歲月的溫度。
八角樓內,一桌一椅一盞油燈構成的簡樸陳設靜靜佇立,昏黃的燈光仿佛仍在搖曳——那是毛主席伏案疾書的微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光輝著作在此誕生,為迷茫的革命道路劈開層層迷霧,字里行間的真理力量至今仍在回響。
黃洋界哨口的懸崖峭壁間,僅容一人通行的羊腸小道透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駐足遠眺,仿佛能看見紅軍戰士依托天險與敵軍激戰的身影,耳邊似有槍炮聲、吶喊聲穿越時空而來,"黃洋界上炮聲隆"的壯闊場景在腦海中清晰浮現,讓人深切體會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小井紅軍醫院的斑駁墻壁上,歲月的刻痕里藏著無數堅韌的故事。缺醫少藥的困境中,傷病員們裹著簡陋的繃帶,仍緊攥著革命信念與敵人周旋,那些滲透著血跡的土墻、銹跡斑斑的醫療器械,無聲訴說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誠,讓每一位隊員都為這份堅守而動容。
在故居門口,實踐隊員發揮表演專業特長,帶領參觀的小學生共誦《重上井岡山》。隊員們聲情并茂,語調時而低沉訴說艱苦歲月,時而激昂重現先輩豪情。小學生受感染,從羞澀跟讀漸至洪亮堅定,稚嫩童聲與隊員們的聲音交織,在故居前回蕩。“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吟誦,似跨越時空與偉人對話。當“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落音,全場激昂,眼神透著堅毅。這場朗誦不僅是詩詞演繹,更是紅色精神代際傳承的生動見證。
三.循著領袖指引,體察振興實效
實踐隊走進井岡山深處的神山村,昔日"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產業薄弱"的貧困村,如今已是新民居錯落、農家樂興旺的"幸福村"。隊員們在習近平總書記曾與村民打糍粑的院落里體驗民俗樂趣,聽人大代表細數發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撐起增收傘,年輕人返鄉創業活力涌流,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這場巨變,是脫貧攻堅的生動注腳,是改革開放的微觀縮影,更印證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深刻哲理。
實踐期間,河北傳媒學院"血脈傳承"小分隊與江西警察學院"星火班"實踐隊開展深度交流。雙方圍繞社會實踐的創新路徑、專業知識與鄉村需求的精準銜接等話題熱烈探討,既分享活動經驗、剖析難點問題,也共商解決對策。這場跨校對話讓隊員們拓寬了實踐視野,為后續活動的開展積淀了多元思路。
四.立足專業創新,激揚青春之聲
在井岡山的紅色之旅中,作為表演專業學生,我們帶著專業視角走進星火劇場與井岡山大型實景劇場。觀摩星火劇場演出時,格外關注其如何以生活化的表演語匯還原歷史細節——演員一個遞糧的手勢、一聲關切的方言呼喊,便將軍民魚水情的情感張力拉滿,這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真實源于細節"的表演真諦;而大型實景劇場以山川為舞臺的創意,更讓我們思考空間敘事對情感共鳴的催化作用,自然景觀與歷史場景的融合,恰是最具沖擊力的"第四堵墻"突破。
為此,我們特意走訪了大型實景演出的導演組。當被問及如何讓年輕觀眾與紅色歷史產生共鳴時,導演的話讓我們深受觸動:"井岡山的每一塊山石都是活的歷史,我們做的不是'演故事',而是讓觀眾成為歷史的'在場者'。你看那些在夜色中亮起的火把,既是當年紅軍的行軍燈,也是此刻觀眾心里被點燃的信念——這就是環境劇場的魔力,讓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成為可觸摸的溫度。"他還提到,演員們在自然環境中表演時,需特別注重與風聲、山影的"呼吸配合",這種"天人共演"的狀態,遠比刻意設計的調度更有感染力。
這番對話讓我們對創作有了更深的思考。觀演后,我們決定將專業思考融入創作,以井岡山精神為內核打造小品片段。構思階段便明確:要讓歷史精神通過戲劇張力落地——用"一根燈芯"的微光設計演員的呼吸節奏,以肢體語匯外化"艱苦奮斗"的克制與堅韌;借"朱德的扁擔"的往返調度,通過集體表演的節奏變化凸顯"官兵一致"的平等意識;在百姓送別場景中,著重打磨眼神交流的層次,讓"軍民同心"從口號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流動。我們深知,表演的使命不是復刻歷史,而是用專業技巧讓觀眾在共情中觸摸精神本質。
在講解活動中,當我們塑造的"紅軍戰士"緊握拳頭,用蘊含信念感的臺詞節奏喊出"為了信仰,永不退縮"時,游客的掌聲讓我們更加確信:表演藝術的價值,正在于以專業的情感傳遞與角色塑造,讓紅色精神跨越時空形成共鳴——這既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我們作為表演者對"藝術為時代畫像"的專業踐行。
“血脈傳承”小分隊在井岡山的紅色沃土上,不僅觸摸到了革命歷史的溫度,更將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內涵熔鑄于青春理想。以表演藝術為橋梁,讓紅色故事煥發新的感染力;以實踐行動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青年擔當。隊員們立志以更細膩的觀察捕捉時代脈搏,以更富創造力的表達傳遞精神力量,讓紅色基因在藝術演繹中生生不息,讓青春之花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絢麗綻放,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陳熙遠 郝晶 血脈傳承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