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尋紅色革命的星火足跡,進一步體悟井岡山精神的豐富內涵,從紅色故土中汲取奮進力量,8月14日,在完成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為期兩天的理論學習后,蘭州交通大學“井岡映山紅,交大青年說”暑期社會實踐團踏上實地尋訪之旅,通過探訪井岡山斗爭史中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故事,感受蘊藏在歷史褶皺里的精神溫度,體悟那段崢嶸歲月里的赤誠與擔當。
舊居尋訪:八角樓前溯星火,青燈一盞照初心 位于茅坪村的八角樓,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歷史中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座因頂層設有八角形天窗而得名的建筑,曾是毛澤東同志居住和工作的地方。90余年前,正是在這棟小樓里,昏黃的煤油燈見證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毛澤東同志在此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光輝著作,以深邃的思考為中國革命指明道路。
實踐團的成員們來到了八角樓前。晨霧尚未散盡,青灰色的瓦檐上還凝著細碎的露珠,在初升的陽光下折射出星星點點的光。這座矗立于井岡山翠竹林間的小樓,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八個棱角分明的飛檐直指蒼穹,仿佛仍在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過往。樓前空地上,基地老師輕聲向實踐團成員們講述著八角樓當年的故事:“那時條件極其艱苦,沒有電燈,主席就借著這盞煤油燈的微光,白天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夜晚梳理革命經驗,常常一寫就是通宵。燈油不足,就用松脂替代;天寒地凍,就裹緊單薄的被褥堅持。”聆聽著老師的講述,實踐團成員們紛紛駐足凝望,仿佛能從八角樓古樸的窗欞中看見那盞油燈的微光,在漫漫長夜里點亮了中國革命的希望之路。隨后,實踐團推開八角樓斑駁的木門,走進樓內,一睹那段仿佛停滯于此的崢嶸時光。木質的桌椅泛著歲月的光澤,桌案上那盞煤油燈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玻璃罩上的細微劃痕,是時光留下的滄桑痕跡。兩本紅色著作的復制品上,那些凝聚著革命星火的文字,仿佛化作一束束光,穿透歷史的迷霧,照亮了實踐團成員們心中對真理的渴求。當指尖輕觸冰涼的窗沿,望向遠處連綿的井岡山,實踐團成員們忽然懂得:八角樓的燈光從未熄滅,它早已化作信念的火種,在一代代人心中燎原。
馬源急行:急行軍中承薪火,一步一履溯紅源 從茅坪到馬源村的山路蜿蜒曲折,卻承載著紅軍與井岡山人民之間濃得化不開的魚水深情。當年,紅軍戰士正是沿著這條崎嶇的山路,將溫暖與希望送到百姓身邊,也正是在這條路上,“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故事不斷上演,譜寫了一曲曲軍民同心的贊歌。茅坪尋訪后,實踐團成員們整裝待發,繼續前行,沿著當年紅軍行軍的路線,踏上了這段“馬源急行軍”的模擬旅程,親身體驗革命先輩們的艱辛與堅守。
井岡山上的天氣復雜多變,細雨與日照的雙重影響使得本就不平坦的山路變得泥濘難行。汗水順著實踐團成員們的臉頰滑落,很快浸透了衣衫。“想想當年的紅軍戰士,他們背著槍、扛著糧,在這樣的山路上日行百里,我們這點累又算得了什么?”指導老師劉建軍的話語讓實踐團成員們備受鼓舞,腳步也愈發堅定。伴著剛學會的紅歌,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跋涉,實踐團成員們翻過山嶺,終于望見了山坳里的馬源村。紅軍的“急行軍”,不僅是體能的考驗,更是意志的淬煉,那些在崎嶇中踏出的腳印,早已化作民族精神中“不畏艱難”的基因,在新時代的薪火中不斷傳承。
馬源觀興:新舊畫卷映變遷,軍民情誼暖心間 處于黃洋界腳下的馬源村,曾是一個貧困落后的小山村。坑洼的黃泥道、搖搖欲墜的土坯房、幾畝薄田度日曾是這里的代名詞。而如今,實踐團成員們走進馬源村,發現這里早已換了人間。硬化的水泥路蜿蜒進村,路旁的路燈在夜晚點亮著回家的路,土坯房變成了一棟棟帶庭院的小樓,百畝稻田映入眼簾,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實踐團成員們嘆為觀止。紅色傳承、綠色家園、古色村落,如今的馬源村依托這三色文化打造了集研學旅行、紅色拓展、鄉村旅游、親子體驗、夏冬令營為一體的新型研學培訓旅游服務綜合體,成了脫貧攻堅中的模范村落。墻壁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字眼在這一刻具象化。親眼看見“紅葉綠村、新房笑臉”的畫卷,實踐團成員才真正讀懂黨對人民的誓言:黨“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承諾,從來不是口號,而是用實干鋪就的幸福路。脫貧攻堅不僅改善了物質生活,更讓這片見證革命烽火的土地重煥生機與尊嚴。
在馬源村里,實踐團有幸來到老住戶龍鳴月老奶奶的家中,開展“親手制作紅軍餐”的體驗教學活動。一見到實踐團成員們,龍奶奶便帶著淳樸的笑容迎了上來,與成員們談笑風生,暢談歲月。在奶奶的廚灶里,成員們分工合作,添柴生火,清洗食材,土灶里的柴火噼啪作響,升騰的煙霧中彌漫著豆角的清甜與絲瓜的醇香。烹飪結束后,當成員們圍坐在圓桌旁,捧著粗瓷碗品嘗這頓親手制作的“紅軍餐”時,簡單的味道里蘊含的是天然食材中的美味與甘甜,是奶奶的熱情與汗水,是軍民之間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誼。到了臨行的時刻,實踐團成員們都依依不舍,總想著為龍奶奶再做一些事。得知龍奶奶的孫子袁雨晨小朋友因地處偏遠,缺乏優質的課外輔導,成員們紛紛留下聯系方式,鄭重承諾:“奶奶,孩子功課上有困難就給我們發消息,我們一定給解答!”雨中的岔路口,龍奶奶拉著實踐團成員的手,眼角的皺紋里滿是欣慰的笑意,這份跨越時空的約定,讓軍民情誼在新時代以更溫暖的方式延續。
哨口聆烽:黃洋界上憶烽煙,血色豐碑勵來人 黃洋界是井岡山的脊梁,霧為其紗,松為其骨,這座以奇山異水聞名的秘境,也曾是烽火連天的戰場。1928年8月,三百紅軍憑險筑竹釘、戰壕等五道防線,借修復的迫擊炮與群眾搖旗、燃鞭炮的巧計,擊退四千敵軍,將“軍民同心”鏨進山石。如今,朱德題字的石碑帶金溫,毛澤東詩壁洇墨香,銹炮仍對當年戰向。風過處,1928年那簇百姓掌心的火,正順著竹節、詩行,長成永不褪色的紅。
午后,實踐團成員一行在風雨中前行,登上了這座雄偉險峻、云霧彌漫的哨口——黃洋界,在青石板路上開啟了一場與歷史的無聲對話。尋覓著先輩們的足跡、追憶著過去戰壕中的烽煙,實踐團成員們依次參觀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紀念碑、“毛主席手書詩壁”“朱德題字石碑”與“迫擊炮雕塑”。仰望著紀念碑上的鎏金大字,拆解“三百紅軍抗四千敵軍”的底氣——是群眾生死相托的信念;駐足詩壁前,感受著“黃洋界保衛戰中,敵軍重兵圍困下,紅軍憑天險壁壘與群眾同心抗敵,迫擊炮轟響迫使敵人四處潰散”的偉業;在“黃洋界”石碑旁,感受著戰壕里纏著的軍民同心之情;最后撫過迫擊炮銹管,第三發炮彈的奇跡與百姓“馬尿浸竹釘”的狠招里都藏著革命決心的滾燙。黃洋界之旅是一場心靈洗禮,革命先輩以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憑血肉之軀捍衛理想,依靠群眾讓星火燎原。當代大學生應當接過井岡山的星火,在風雨中錨定方向——把群眾的力量當作扎根大地的根系,在實踐的沃土上躬身耕耘,以青春赴人民之約,讓熱血與赤誠匯入民族復興的星河,灼灼其華。
踏尋紅色足音,采擷紅色鋒芒。從八角樓的油燈到馬源村的新路,從急行軍的汗水到黃洋界的風濤,實踐團成員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歷史遺跡,更是流淌在血脈中的紅色基因。八角樓的燈火教會成員們“思考的力量”,急行軍的腳印教會成員們“堅韌的意義”,馬源村的變遷見證“為民的初心”,黃洋界的烽火彰顯“團結的偉力”。這片紅土地上,曾有人為信仰點燈,為人民跋涉,為勝利奮斗。而實踐團成員們,必將接過這份傳承,讓青春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綻放出與井岡山同樣熾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