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 以志愿之名,赴一場與歲月的約會
這個暑假,我懷著對老年群體的好奇與關切,走進了王官集鎮養老院,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度過了為期幾天的時光。從最初的略顯拘謹,到最后與老人們揮手告別時的不舍,這段志愿服務不僅讓我近距離觸摸到了歲月的溫度,更讓我對“陪伴”與“責任”有了全新的理解。
初到養老院時,我腦海里總浮現出“孤獨”“冷清”的標簽,但真正接觸后才發現,這里的生活遠比想象中鮮活。張奶奶在會院子里打太極,動作雖慢卻舒展有力;李爺爺總坐在長廊的藤椅上讀報紙,見人路過便笑著招呼“小伙子,來聽我講講過去的事”。我們的志愿服務從簡單的日常陪伴開始:幫行動不便的老人推輪椅散步,陪喜歡聊天的奶奶擇菜、話家常,給視力不好的爺爺讀新聞、念家書。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卻成了老人們最期待的時光——有位奶奶拉著我的手說:“你們來陪我說說話,比吃什么補品都開心。”原來,老人們需要的從來不是物質上的堆砌,而是被關注、被傾聽的溫暖。

志愿服務中,最讓我觸動的是細節里的雙向奔赴。記得有次陪王爺爺下棋,我棋藝生疏,總是輸,他卻從不著急,反而耐心地教我布局,還笑著說“下棋和做人一樣,慢慢來,別急”。聊天時,老人們總愛講年輕時的故事:劉奶奶說她年輕時是村里的“文藝骨干”,跟著宣傳隊下鄉演出;趙爺爺曾是一名工人,參與過家鄉第一條公路的修建,說起當年的艱辛與自豪,眼里滿是光芒。起初我只是被動傾聽,后來慢慢學會了主動提問:“奶奶,您當年演出唱的是什么歌呀?”“爺爺,修公路時最難的是哪一段?”當我帶著好奇去回應,老人們的話匣子更打開了,而我也在這些故事里,讀懂了他們經歷的時代,更懂得了“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陪伴。

志愿服務轉瞬即逝,離開時,老人們拉著我的手反復叮囑“下次放假一定要來”,看著他們期盼的眼神,我忽然懂得了志愿服務的意義——它不是一次簡單的“任務打卡”,而是一場心與心的連接。在養老院里,我們是老人們的“臨時家人”,用青春的活力給他們的生活添一抹亮色;而老人們則用歲月的沉淀,教會我們珍惜當下、從容生活。
這次經歷也讓我意識到,老年群體需要的不僅是養老院的照料,更需要社會的關注與關懷。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或許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可以用力所能及的行動傳遞溫暖:哪怕只是定期打一個電話、陪老人散一次步、聽他們講一段往事,都是對他們的尊重與慰藉。未來,我會繼續參與這類志愿服務,也希望更多人能關注養老院里的老人,用陪伴驅散他們的孤獨,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溫暖中安享晚年。

這段養老院志愿服務的時光,如同一顆種子,在我心里種下了對老年群體的關切與責任。它讓我明白,青春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求自我成長,更在于用自己的力量去溫暖他人、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