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兩彈一星’不僅是課本上的名詞,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和熱血寫就的史詩。”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果園中學七年級學生馬小梅擦拭著眼角的淚水說道。6月26日,蘭州理工大學紅柳星火“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走進果園中學,以珍貴影像、互動模型和青春對話,為山區青少年帶來一堂跨越時空的“兩彈一星”精神思政課。
圖為宣講團成員與果園中學小朋友們合影。鄧吉瑞(供圖)
沉浸式宣講:讓歷史從課本“走出來”
宣講團以“戈壁灘上的青春”為主線,通過精心準備的影像資料和科學家手稿復刻件,還原了錢學森“五年歸國路”、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王淦昌“我愿以身許國”、郭永懷“用生命守護絕密文件”等感人場景。
當大屏幕播放錢學森歸國紀錄片時,學生們屏息觀看;看到鄧稼先手稿上密密麻麻的計算公式,不少孩子發出驚嘆;而看到王淦昌因國家需要,為研制核武器毫不猶豫改名“王京”,擲地有聲的說出“我愿以身許國”時,更讓現場不少學生悄然落淚。六年級學生馬明軒感慨:“原來課本上的‘兩彈一星’不僅是科技成果,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和熱血寫就的史詩。”
圖為宣講團成員為六年級(2)班小朋友們宣講“兩彈一星”精神。程凱(供圖)
圖為“兩彈一星”精神宣講現場。鄧吉瑞(供圖)
科技實踐:讓原理從“抽象”變“具象”
發揮專業學科特色優勢,宣講團帶來精心準備的實踐環節:
3D打印模型展示:現場展示用3D打印技術復刻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結構,讓學生直觀感受航天器精密構造。宣講團成員詳細講解衛星天線、太陽能板等關鍵部件的設計原理。
手拋飛機制作:指導學生動手組裝簡易飛機模型,現場講解機翼設計、重心平衡等空氣動力學基礎知識。“原來造飛機和做機械零件一樣,需要精確到毫米的計算和無數次調試。”參與制作的四年級學生馬強說。
圖為宣講團指導老師為小朋友們講解3D打印機原理。程凱(供圖)
圖為宣講團成員為小朋友們講解飛機組成與飛行原理。李冉冉(供圖)
圖為宣講團成員與小朋友一起拼裝簡易手拋飛機模型。鄧吉瑞(供圖)
代際對話:讓精神在問答中"活起來"
在“如果回到那個年代”互動環節,面對學生“你們會選擇像鄧稼先一樣隱姓埋名嗎”的提問,宣講團成員程凱回答:“今天的我們無需隱姓埋名,但同樣需要在芯片研發、航空航天等領域攻克‘卡脖子’技術。你們解開的每道數學題、設計的每個模型,都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
活動現場,學生們踴躍分享自己的科技理想:“想造國產大飛機”、“研發新能源電池”、“造出自己的芯片”...這些樸實的愿望折射出青少年對科技強國的向往。
圖為小朋友們踴躍舉手發言,表達自己未來的理想。程凱(供圖)
“精神傳承需要青春化表達。”宣講團指導老師盧炳琪介紹,自團隊組建以來,已建立“高校+中小學+社區”三級宣講體系,未來宣講團將持續開展“科學家故事進鄉村”活動。讓科學家精神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正如宣講團成員給果園中學小朋友們的寄語中寫到:“‘兩彈一星’精神從未遠去,它藏在你們解開的每一道數學題里,在你們組裝的每一個科技模型中,更在你們仰望星空時的夢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