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清晨,來自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彩非遺行志愿服務隊”的旗幟迎風招展,拂過一張張年輕面龐。這一天,他們以非遺為舟,載滿熱忱與匠心,從教室啟航,駛向田野——上午,文化薪火在季店鄉中心小學的課堂上悄然點燃;下午,青春活力在孝昌三蘇合作社的桃園里蓬勃綻放。非遺如一條無形的絲線,串起了文化的傳承與助農的擔當,讓古老智慧在今日煥發出雙重的光芒。
當朝陽的金輝灑進小學教室,非遺的種子便在童真的心田悄然萌發。在書法課堂上,筆鋒游走,墨香氤氳,孩子們屏息凝神,在提按轉折間觸摸漢字千年的風骨,墨跡里流淌的是時間無聲的教誨。剪紙課更是別樣風景:紅紙翻飛,剪刀開合,孩子們全神貫注,小手靈巧地復刻著民間的巧思與吉祥的密碼。一張張稚嫩臉龐上閃動著好奇與專注,那小心翼翼的呼吸與紙張細微的窸窣聲,交織成非遺傳承最動人的初響。
圖為學生學習剪紙。團隊成員 甘雨潔 攝
非遺之脈,亦如春風化雨般滲入日常。他們巧妙地將“孝”文化故事融入詩詞講解,用剪紙技藝的幾何之美拆解數學難題,傳統與現代的知識在文化紐帶上實現了雙向滋養。就連綠茵場上的奔跑與跳躍,也回蕩著古韻的回聲:足球傳遞間,仿佛有傳統蹴鞠的專注在無聲傳承;飛盤飛旋時,投壺游戲的趣味悄然復蘇。孩子們的笑聲在非遺的浸潤中格外清澈,文化的種子已在奔跑的足下悄然生根。
圖為團隊成員在課堂上用非遺技藝講解數學。團隊成員 王悅恬子 攝
正午驕陽灼灼,他們揮別書聲瑯瑯的校園,奔赴孝昌三蘇合作社的桃園。地點轉換,熱忱未改——非遺的種子,從課堂移植到了豐饒的土地上。桃林深處,綠葉婆娑間綴滿碩果。果農細致傳授“輕托、慢旋、穩摘”的要訣,青年志愿者們俯身學習,指尖輕觸,小心翼翼地將一枚枚沉甸甸的桃子托離枝頭。汗水滑落,與桃毛的刺癢感一同滲入皮膚,竹筐漸滿,一枚枚碩果壓上肩頭,那重量是土地無聲的饋贈,也是汗水澆灌出的殷殷期待。
圖為果農精心挑選桃子。團隊成員 王悅恬子 攝
更動人的是,剪紙的巧思在桃園里煥發出新的生機。他們以紅紙為媒,剪刀裁云,靈動的壽桃與祥云圖案躍然紙上,與枝頭鮮潤的真桃相映成趣。在助農直播的鏡頭前,這些非遺佳作與三蘇桃子同框展示,志愿者們對比兩者形態,講解剪紙壽桃的非遺文化寓意,讓觀眾在了解桃子的同時,感受非遺藝術與自然果實的巧妙呼應。當“輕咬一口,清甜汁水在口中迸發”的生動描繪,遇上剪紙壽桃的千年祥瑞意象,孝昌桃子的甘美便裹挾著非遺的文化醇香,乘著電波飛入千家萬戶。
夕陽西下,為滿載的桃筐鍍上溫暖光邊。回望這晝與夜的奔流,非遺宛如一株雙生花:上午在教室沃土中播撒文化火種,下午在桃園芬芳里結出助農碩果。當孩子們指尖縈繞墨香與紙屑,當壽桃剪紙映紅直播間的屏幕,我們更深信,文化傳承的“匠心”與助力鄉村的“情長”,本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從晨光熹微的童稚課堂,到斜陽點染的豐饒果園,“藝彩非遺行”的年輕身影如文化信使,穿梭于賡續與創新的阡陌之間。他們見證也參與著:當剪紙的靈秀紋路與桃子的自然肌理重疊,當書法的遒勁筆鋒映照農人躬耕的身影——非遺便不再是櫥窗里的標本,它成為大地深處搏動不息的心跳,在每一次真誠的俯身與托舉中,活在了當下,也奔向了未來。(通訊員 張星 郭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