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縣文港鎮,華夏筆都的千年墨香在此氤氳。7月6日,華東交通大學軌道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紅工匠”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文港,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非遺文化探索之旅,親身感受文港毛筆制作技藝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對話匠心:跨越千年的技藝堅守
在古色古香的研學坊內,隊員們與市級非遺傳承人徐華榮面對面交流,聆聽一支毛筆背后的千年故事。文港毛筆制作可追溯至1600年前的東晉時期,積淀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徐師傅家族世代制筆,傳承已逾百年。在濃郁筆墨氛圍的浸染下,他7歲便開始練習拔雞毛、梳毛等基礎工序,10歲隨父正式學藝,15歲已能獨立制作雞狼毫、純狼毫等精品毛筆。
盡管傳承之路荊棘遍布,徐師傅始終初心如磐。他篤定地告訴隊員:“堅守這門祖業,讓千年技藝煥發新光是我的使命。只要愿意傳承,這門古老手藝定能生生不息。”
躬行致知:毫厘之間的指尖藝術
紙上談兵終覺淺。在徐師傅的指導下,隊員們紛紛挽起袖子,親身體驗制筆流程。拔毛、刷毛、揀毛——這些看似基礎的動作,實際操作起來卻讓隊員們倍感不易,要么刷不出浮毛斷毛,要么力道難以掌控。徐師傅手把手示范,細致糾正隊員捻毛的指法、執握牛骨梳的角度以及發力的竅門,大家方才逐漸領悟其中門道。
毫厘間的精妙掌控,令隊員們驚嘆不已。“通過親身實踐,我們才真切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絕倫智慧。這不僅是一次技能學習,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深刻理解了非遺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匠人精神。”一位隊員深有感觸地說道。
青年擔當:讓千年筆韻煥發新生
實踐隊還走向街頭巷尾,開展問卷調查,深入了解文港毛筆的市場現狀、傳播瓶頸與未來潛力,收集有效問卷百余份,探尋非遺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的可行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毛筆技藝更是其中閃亮的明珠,凝聚著世代匠人的情感與智慧。在徐華榮這樣的傳承人執著守護下,文港毛筆歷經歲月長河依然熠熠生輝。此次實踐調研,不僅讓青年學子深深觸摸到非遺的魅力,更在他們心中悄然埋下文化傳承的火種。青年一代作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當勇擔使命,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積極投身非遺保護事業,讓千年筆韻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記者:倪艷秋、劉繁慧、金瑞鵬、余瑾
攝像:吳思翰、莊雅茹、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