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院赴瀘州合江鄉村振興促進團先走進華藝陶瓷非遺基地,開展“千年窯火,匠心傳承”主題文化體驗活動,隨后前往漢宋畫像石刻歷史文化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本次活動由團合江縣委指導,團隊成員們通過參觀、學習與體驗,既增強了對傳統陶瓷技藝及漢宋畫像石刻文化的認知與民族文化自信,也為非遺與歷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實踐路徑。?
華藝陶瓷廠:指尖流轉的千年窯火
在華藝陶瓷廠,講解員首先系統講解了陶瓷的種類與完整制作流程,為成員構建了扎實的知識框架,讓后續參觀更具針對性。進入生產車間后,作為郎酒集團全股子公司,華藝陶瓷廠的融合發展模式清晰可見:這里既承擔著郎酒酒瓶的專業化生產,也深耕陶瓷工藝藝術品創作。生產中,機械全程參與注漿等基礎環節,既保證了陶瓷質量的穩定性,又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適配了規模化生產需求;
圖為陶瓷廠生產線一處 曾莉娟 攝
而質檢環節的精細把控、貼花步驟的匠人親為,則堅守著傳統工藝對細節的追求——指尖的力度、審美的融入,讓每一件成品都保留著手工的溫度,避免了完全機械化帶來的同質化。成員們在欣賞成品時更深刻體會到,這些陶瓷既是日常可用的工藝品、承載品牌印記的郎酒容器,更是承載著歷史審美基因的載體——傳統釉色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既滿足了當下對品質生活的需求,也為當代審美提供了源自千年的靈感。
圖為部分郎酒酒瓶展示區 曾莉娟 攝
漢宋畫像石刻歷史文化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石上鐫刻的千年故事
離開陶瓷廠,團隊再次啟程,前往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講解員介紹,館內石棺的四面雕刻堪稱“石上史詩”:拜神圖線條莊重,人物神態肅穆,盡顯儀式感;奇珍異獸或奔騰或靜臥,形態各異,細節栩栩如生;叩仙門場景中,人物躬身前行,仿佛下一秒就要踏入仙界;而遠景的山巒云海、亭臺樓閣,則勾勒出令人神往的仙界圖景——這些畫面共同編織出古人對死后世界的美好祈愿。
圖為講解員正在對展示區內四號石棺進行講解 曾莉娟 攝
館內的石刻同樣豐富,多與石棺主人身份呼應:將軍鎧甲鮮明,身姿挺拔,盡顯武將氣度;貴婦人衣袂飄飄,眉眼溫婉,難掩雍容;樂妓執器吹奏,姿態靈動,似有樂聲耳畔回響;更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線條古樸卻寓意深厚,暗含古人對吉祥的追求。
圖為講解員為團隊成員進行講解 曾莉娟 攝
“石棺上的每一刀雕刻都像在講故事,從拜神圖的莊重到貴婦人的神態,仿佛能看到千年前人們的生活與信仰。”團隊成員唐鵬君感慨道。
文化浸潤中筑牢自信之基
非遺陶瓷的釉色與漢代畫像石棺的鑿痕,看似隔著千年光陰,卻如經緯交織,共同編織著文化的基因圖譜。它們清晰地昭示:文化從不是博物館里封存在玻璃柜中的標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脈里的活態傳承——它可以是匠人掌心正在旋轉成型的瓷坯,帶著泥土的濕潤與窯火的期待;也可以是我們對古老圖案的當代解碼,讓沉睡的符號重新生長出時代的枝芽。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專注聽講解員介紹 曾莉娟 攝
這種文化浸潤催生的自信,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依托“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等政策指引,華藝陶瓷非遺基地與漢宋畫像石刻研學基地通過“非遺+文旅”模式活化傳統,既帶動就業、激活產業,更讓文化遺產成為連接鄉愁與發展的紐帶。當千年技藝融入現代生產、古老符號接上時代地氣,文化自信已轉化為鄉村物質與精神共富的生動實踐,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