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暑期三下鄉“守邊固防興村筑夢”實踐支隊在盈江縣卡場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金玉強和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副鎮長丹靜的帶領下,走進卡場鎮景頗文化園,深入調研學習目瑙縱歌與龍尚文化。此次活動不僅旨在探尋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路徑,更聚焦于文化如何成為民族團結的“粘合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支隊首先來到盈江縣景頗族龍尚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及基地。這座2024年10月掛牌成立的文化平臺,靜靜訴說著景頗族與自然共生、向祖先致敬的文化密碼。“龍尚文化是景頗族秋收后的重要祭拜活動,‘龍尚瓦’的屋檐承載著對天地的敬畏,‘龍尚寨門’的圖騰記錄著部落的記憶。”金玉強介紹道。作為2021年列入縣級非遺的文化遺產,龍尚文化的“恩版”界樁不僅劃分著地域,更在歲月流轉中成為各民族共居邊疆的見證——如今,這里早已不僅是景頗族的文化陣地,每年都有漢族、傣族、阿昌族等各族群眾前來參觀學習,在傳統建筑與儀式中感受民族智慧。
卡廠景頗文化園入口
在龍尚文化園的參觀中,隊員們看到文化園內陳列的各族群眾共同參與龍尚文化保護的照片,副鎮長丹靜笑著說:“這些界樁早已不再是‘界限’,而是吸引各族同胞走近景頗文化的‘紐帶’。”
隨后,隊員們將目光投向景頗族最盛大的文化盛宴——目瑙縱歌。“目瑙縱歌不是‘獨舞’,而是‘共舞’!”副鎮長丹靜的話讓隊員們印象深刻。作為景頗族身份認同的核心標志,目瑙縱歌的魅力在于其超越民族界限的凝聚力:每年節日期間,景頗族的目瑙示棟(祭祀柱)高聳入云,柱上的太陽月亮圖案象征各族共沐天光,領舞者頭戴銀泡頭飾,在蘆笙、铓鑼的節奏中引領隊伍前行。整齊劃一的舞步里,既有景頗族先民狩獵游牧的歷史記憶,也融入了各族人民共同耕耘邊疆的生活場景。
丹靜講述目瑙縱歌全景圖
“你看這舞蹈陣型,像不像一條條匯聚的河流?”丹靜指著文化墻上的目瑙縱歌全景圖解釋道。確實,節日里漢族同胞幫忙搭建舞臺,傣族同胞帶來潑水節般的祝福,阿昌族同胞獻上特色樂器伴奏,各族群眾手拉手踏歌而行,銀飾碰撞聲與歡聲笑語交織成民族團結的樂章。隊員們在文化園的影像資料里看到,白發蒼蒼的景頗族老人手把手教年輕的漢族姑娘舞步,漢族小朋友跟著景頗族長輩學唱祝酒歌,畫面溫暖動人。
卡廠景頗文化園建筑
“一場目瑙縱歌跳下來,陌生的人成了朋友,熟悉的人成了親人。”丹靜的講述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這項古老的文化活動早已超越單一民族的節日范疇,成為邊疆各族群眾情感交融的“文化密碼”,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調研中,隊員們發現,景頗文化園的訪客留言本上,滿是各族游客的真摯感悟:“從龍尚文化里讀懂了敬畏,在目瑙縱歌中學會了團結”“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寶貝,要一起守護”。這些話語印證著文化保護與民族團結的深度交融。
目瑙縱歌儀式裝置
實踐支隊成員紛紛表示,此次調研讓大家明白,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傳承,更在于各民族的共同參與和共享。未來,支隊將梳理卡場鎮以文化促團結的經驗,探索更多“文化共賞、情感共鳴、發展共贏”的路徑,讓青春力量助力邊疆文化繁榮,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文化沃土上常開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