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層播撒知識 教育幫扶溫暖童心——巢湖學院赴郎溪黎明村教育實踐活動紀實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關乎民族復興、人才培養與國家長遠發展。為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12名暑期“三下鄉”實踐團成員,在指導教師郝江鋒、冀祥麟帶領下,帶著裝滿教具的行囊與對教育事業的熱忱,走進郎溪縣黎明村,以“用知識點亮鄉村教育星火,照亮孩子們的未來之路”為信念,開展為期5天的教育關愛活動。他們以青春之力為鄉村兒童的暑期添彩,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教育注入活力。
趣味課堂:知識與歡樂的雙向奔赴
"老師,魔方的角塊要怎么轉?""五子棋的活三我是不是贏了?"剛抵達黎明村黨群服務中心,孩子們便圍攏上來,亮晶晶的眼睛里寫滿期待。實踐團延續前日"趣味+知識"的活動理念,精心設計數學、美術、文化認知等多維度課程,讓課堂成為孩子們探索世界的"游樂場"。
圖一、團隊成員李岳曈在教小朋友復原魔方
隊長楊雯雯化身"立體幾何魔法師",手持彩紙與剪刀,帶孩子們動手折疊立方體:"看,這張正方形的紙通過折疊粘貼,就能變成有6個面的立體盒子哦!"孩子們屏息沿著折痕按壓,指尖輕輕撫平每一道褶皺;有的小心翼翼涂抹膠水,有的舉著成型的"小立方體"雀躍展示,教室里此起彼伏響起"老師你看!"的歡呼聲。隨后,她將數獨游戲引入課堂——從4×4初級到9×9進階,用"排除法""唯一解法"耐心引導。當11歲的小宇填完最后一個數字,舉著貼滿獎勵貼畫的練習本喊出"這是我第一次獨立完成數獨!"時,教室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他眼里的自豪像星星在閃爍。
圖二、小朋友們在交流數獨游戲
實踐隊員陳雅慧則將"藝術"送到孩子們的指尖。她備好彩色卡紙、亮片、絲帶,以"夏日小扇"為主題手把手教學:"先對折卡紙剪出扇形,再用彩筆繪圖案,最后粘上絲帶當扇柄。"孩子們有的畫綻放的荷花,有的貼星星貼紙,有的用亮片拼"黎明"二字。30把形態各異的小扇子在課桌上鋪展開,宛如一片色彩斑斕的"扇海"。"我的扇子要送給奶奶,她夏天總給我扇風。"一位八歲小朋友舉著畫西瓜的扇子說。陳雅慧輕輕摸了摸他的頭:"你們的想象力,就是最珍貴的藝術。"這些瞬間不僅是知識的收獲,更讓實踐團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溫度——它不僅是單向的傳授,更是情感的聯結與心靈的喚醒。
圖三、一位五年級的小朋友在設計圖案

圖四、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在裁剪卡紙
文化浸潤:讓家鄉情懷扎根心田
7月4日下午,"郎溪故事"課堂上,實踐隊員李艷通過精心制作的PPT,帶孩子們"云游"家鄉:從風光秀美的石佛山、龍須湖,到歷史悠久的建平鎮古街;從"中國綠茶之鄉"的茶香故事,到非遺"小馬燈"的傳承記憶,課堂里不時響起孩子們的驚嘆與討論。這堂課的意義,遠不止于知識的傳遞,更在于讓孩子們看見家鄉的美好,進而生出發自內心的認同與驕傲。
圖五、非遺小知識搶答環節
雙向成長:教育幫扶路上的溫暖回響
暮色浸染時,實踐團帶著孩子們的手工作品與滿車歡聲笑語返程。回宿舍的公交車上,成員們紛紛分享感悟——秦劉亮翻看著活動照片感嘆:"當孩子舉著數獨本說'老師我還想再挑戰',所有準備都值了!"陳雅慧輕聲道:"那個要把扇子送奶奶的孩子,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教育幫扶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愛的延續。"
隊長楊雯雯更直言:“我們希望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啟明星’,而他們眼里的光,也照亮了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指導教師郝江鋒則欣慰于學生的變化:“他們的實踐能力與責任感,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顯著提升了。”每一次融合嘗試,都是對孩子們綜合素質的一次助力,也讓實踐團收獲了無數關于成長與希望的美好瞬間。教育幫扶的故事仍在繼續。黎明村的孩子們用越來越明亮的眼睛期待下次相遇,而實踐團成員們也帶著更深刻的感悟重新出發——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在這場實踐中讀懂了教育的重量:它是點燃希望的星火,是連接代際的橋梁,更是一場關于成長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