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廣陵匠心傳薪火·非遺錦繡續華章”實踐團隊走進揚州城,駐足古運河畔的揚州市非遺珍寶館,對話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傳承人唐迺揚。圍繞“千年古琴藝術”這一核心,實踐團開啟一場探尋廣陵琴派傳承密碼、聆聽琴弦里千年故事的深度研學之旅,在悠悠琴音中觸摸非遺溫度,感悟匠心傳承的力量。
當日下午,古運河的微風帶著水汽拂過非遺珍寶館的青磚黛瓦,為這場與千年琴韻的邂逅添了幾分雅致。實踐團成員懷著敬意踏入館內的古雅琴室,只見室內案幾上擺放著數張形制古樸的古琴,琴身紋理間沉淀著歲月的痕跡,墻上懸掛的廣陵琴派歷代傳承人名錄,無聲訴說著這一琴派的悠久歷史。此時,唐迺揚大師已端坐于一張古琴前,他身著素雅長衫,手指輕搭琴弦,見成員們到來,便指尖輕撥,清越婉轉的琴音瞬間如山泉流水般淌出,時而舒緩如江南煙雨,時而清亮似林間啼鳥,片刻間便將眾人帶入“音隨意走,意與妙和”的空靈意境,讓初次近距離聆聽廣陵琴韻的實踐團成員,直觀感受到這一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實踐團首站便聚焦“琴緣”,在與唐大師的交流中,深入了解他與古琴四十余載的不解之緣。從七八十年代因純粹熱愛初識古琴,到經師傅妹妹引薦正式踏上學習之路,再到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傳承、從未懈怠。唐大師的講述里,滿是對古琴的深情,更展現出廣陵琴派匠人“以熱愛為舟,在琴藝長河篤定前行”的精神底色,也讓實踐團成員對“堅守”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廣陵琴派技藝探尋環節,實踐團成員走進唐大師的教學場景,近距離觀察其教學細節。從手把手糾正學生的坐姿、指法,到結合廣陵琴派歷史故事講解彈奏技巧,唐大師嚴謹且耐心的教學風格令人印象深刻。他著重強調:“古琴本質是音樂,學好它首先要掌握節奏與技巧,就像院校學習先接觸音樂基本節奏一樣,唯有將節奏把控與吟猱等技法融會貫通,才能領悟廣陵琴派精髓。”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還親身體驗了琴簫合奏的意境營造,感受簫聲悠揚與琴音清越互補的“絲弦一撥,洞音即起”和諧效果,深刻體會到廣陵琴派“兼收南北之長,剛柔相濟”的獨特藝術風格,既有北派剛健之氣的磅礴感染力,又不失南派柔和之情的細膩韻味。
隨后,實踐團圍繞“廣陵琴派傳承”展開專題訪談。實踐團成員劉師言代表團隊提問,深入探討傳承中的核心問題。當問及“古琴傳承最大挑戰”時,唐迺揚大師堅定表示:“關鍵是得有年輕人參與,尤其是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老一輩是傳承的一部分,但最終要交到下一代手上,如何用現代方式吸引更多年輕學生,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訪談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唐大師對傳承的思考,同時梳理出廣陵琴派的歷史脈絡——作為源于江蘇揚州的古琴重要流派,其以“清幽、恬雅、舒暢、灑脫”為美學標準,歷經歷代琴家推崇,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古琴藝術中的璀璨明珠。
實踐團還實地觀摩了唐大師的古琴教學現場,看到他以傳統技法為核心,結合學生實際需求調整教學方式,手把手指導學員彈奏,從基礎指法到情感表達,細致入微地傳遞廣陵琴派的技藝與文化。唐大師常說:“廣陵琴派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延續。每一個學生都是文化傳承的火種。”這種將教學與傳承使命深度融合的理念,讓實踐團成員深受觸動。
如今,揚州并未讓廣陵琴派這一古老藝術僅停留在歷史記載中,而是以非遺傳承人為核心,通過“技藝教學+文化傳播”的雙軌模式,為其注入時代活力。唐迺揚大師四十余載的堅守與創新,便是“非遺活化”的生動實踐,讓古琴從靜態“遺產”變為動態“傳承”,在保持文化根脈的同時與時代共生。實踐團此次研學,不僅深入挖掘了廣陵琴派的傳承密碼,更計劃將收集的訪談資料、教學影像整理成冊,通過與年輕群體的交流傳播琴派文化,為廣陵琴派的當代傳承與發展助力,讓千年弦音在新時代持續回響。(通訊員:胡詩琪、劉師言、舒祺雅)
文稿:舒祺雅、劉師言
圖片:胡詩琪、王雪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