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大學教育學院(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志愿者葛怡彤、陳思瑤、武美婷攜手文學院張雨軒、趙卿堯和法學院馬士杰組成的“千年儺舞進課堂,非遺傳承煥新章”實踐團隊以儺文化非遺保護與法治教育實踐為主題,開展“博物館研學筑基+多社區課堂傳習”系列活動。團隊先赴中國溧陽儺文化博物館深挖文化根脈,再將研學所得轉化為三階遞進式課程,在社區暑托班帶領孩子們探秘儺面具、解讀儺人物、傳承儺精神,讓千年非遺在稚嫩指尖與朗朗童聲中煥發新生。
為讓課堂內容兼具深度與溫度,團隊成員提前奔赴中國溧陽儺文化博物館研學。在靜謐的展廳內,他們駐足端詳各式儺面具:從威嚴的獸角紋飾到對稱的夸張五官,從紅黑黃的強烈撞色到“五色對應五行”的傳統密碼,認真記錄在冊。“每一面面具都是活的歷史,每一段表演都藏著生活智慧。”團隊成員葛怡彤在研學筆記中寫道。這些感悟,化作后續課堂最生動最鮮活的素材。
(圖為團隊成員在溧陽儺文化博物館合照)
7月17日文化新村社區的課堂上,“動手做”成為關鍵詞。志愿者陳思瑤、姚慧穎鋪開彩紙,舉起示范面具問道:“大家看這雙眼睛,為什么要畫得這么圓、這么大?”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猜測,最終在講解中明白“突出的眼睛象征洞察邪祟”。動手環節,姚慧穎握著圓頭剪刀,邊剪面具輪廓邊叮囑:“像給小動物剪胡須一樣,慢慢用力才安全。”孩子們立刻行動起來:有的模仿傳統紋樣畫火焰紋,有的給面具加了俏皮的胡須,還有的用漸變色彩演繹經典紅黑黃。
7月18日灣溪社區的課堂則聚焦“人物與民俗”。趙卿堯播放完跳幡神表演視頻,指著屏幕上的張渤面具問:“誰發現他的帽子和普通面具不一樣?”學生們湊近觀察,最終由李同學答出“有文官帽的影子”。志愿者順勢講起張渤治水與當地農耕祈雨的關聯,又用“五方神對應五色”的小游戲,讓孩子們快速記住東方神青、南方神赤的服飾特征。繪畫環節,周同學把二馬巴焦女將軍的鎧甲畫成了綴滿小花的樣式,“她保護我們,也可以很溫柔呀!”一句話逗笑了全場。
(圖為灣溪社區學生繪制的儺戲人物面具)
收官課上,葛怡彤、馬士杰帶著刺繡掛件、印花書簽等儺文創走進五里亭社區,從“為什么這些文創要申請專利”聊到“我們為什么要懂儺文化”。當展示團隊研學拍攝的博物館照片時,孩子們紛紛指著熟悉的面具驚呼:“這和我做的很像!”社區負責人積極參與課堂,引導孩子們:“傳承不是復制,是像大家這樣,讓老文化長出新樣子。”
從博物館里的凝視到課堂上的互動,從面具制作到文化解讀,“千年儺舞進課堂,非遺傳承煥新章”團隊用三階課程架起非遺與青少年的橋梁。正如團隊負責人葛怡彤所說:“當孩子說‘我要把面具講給爺爺聽’時,我們就知道,文化的種子已經種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