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斑駁的炮身,曾是民族的脊梁。”近日,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薪火紅延”社會實踐隊走進煙臺西炮臺國防公園,在古炮遺址前開展主題研學活動。時值全民族抗戰勝利80周年,隊員們輕觸冰冷鑄鐵,在與歷史遺跡的對話中,回望全民族救亡圖存的烽火歲月。此次活動以“賡續紅色血脈,強化使命擔當”為主題,旨在通過沉浸式實踐,推動青年學子以青春視角感悟國防歷史,從民族命運轉折中汲取奮進力量,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
西炮臺國防公園作為煙臺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見證了近代以來尤其是抗戰時期的風雨歷程。這里的每一處殘垣都是全民抗戰的生動見證,承載著厚重的國家記憶與民族精神。實踐隊緊扣“銘記抗戰歷史、共筑強大國防”要求,以實地感悟為核心,讓偉大抗戰精神在與歷史遺跡的對話中煥發時代價值。
觸摸遺跡:在歷史細節中感悟民族氣節 陽光映照下,古炮臺遺址的炮管沉默指向遠方海域——那里曾是先輩們抵御外侮的前沿。隊員們屏氣凝神,圍站在古炮周圍,以敬畏之心探尋歷史的細節。
隊員們俯身查看炮身的銘文與磨損痕跡,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這些“沉默衛士”在海防斗爭中,尤其是抗戰時期的戰斗故事:炮火轟鳴時的堅守,彈盡糧絕時的不屈,無數先輩以血肉之軀筑牢海防屏障。“冰冷的鋼鐵背后,是先輩們滾燙的熱血。”實踐隊成員杜晨潔在實踐筆記中寫道,“當書本上的‘全民族抗戰’變成眼前這尊帶著彈痕的古炮,才真正懂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口號,是刻進民族骨血的責任。”
駐足沉思:在歷史回響中凝聚精神力量 隊員們隨著講解腳步緩緩前行,目光掠過殘垣斷壁上的歲月痕跡,在古炮遺址旁不時駐足。聽著講解員細數當年的戰斗場景,大家輕聲交流著心底的觸動,把看到的、聽到的歷史細節記在本子上,更刻進心里。
課本里說“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原來這長城不只是防線,是一代代人‘不做亡國奴’的骨氣。”隊員們在邊走邊看、邊聽邊聊的過程中,對抗戰精神的內核漸漸清晰——那種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脈。
初心回響:在精神淬煉中筑牢思想根基 夕陽西下,實踐活動接近尾聲。隊員們在西炮臺舊址前合影,青春身影與滄桑遺跡相映,定格下“青春向黨、不負時代”的生動畫面。
此次主題研學活動,對“薪火紅延”實踐隊而言,既是一次歷史追尋,更是一場精神淬煉。通過觸摸歷史印記,隊員們將抽象的抗戰歷史與精神轉化為真切感悟,也激發了傳播紅色文化的內在動力。八十載過去,歷史警鐘長鳴;新時代青年必將繼承先輩遺志,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筑牢堅實思想根基。(撰稿: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