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渭南至寶雞的火車專列上,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鐵小匠—紅話筒宣講團”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已進入第7天。窗外是關中平原的連綿綠意,車廂內則因一場特別的鐵道兵精神宣講,涌動著別樣的熱忱。
此次專列宣講,團隊帶來了新整理的鐵道兵故事素材。一對一交流時,宣講團成員手持的漫畫繪本里,“隴海鐵路寶雞段的攻堅歲月”“鐵道兵與當地群眾共筑鐵路的魚水情”等場景格外醒目。來自寶雞的退休工程師張阿姨看著繪本,忍不住回憶:“當年修鐵路時,我還跟著父母去給鐵道兵送過開水,這些畫面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去了,孩子們講得真細致!”
幾個剛放暑假的中學生被故事吸引,圍過來和宣講團成員討論:“鐵道兵用手工工具怎么鑿開堅硬的巖石?”“遇隧道坍塌時,他們是怎么逃出的?”同學們拿出提前整理的資料、結合繪本耐心解答,車廂里成了熱鬧的“鐵路歷史小課堂”。
宣講環節,宣講團成員朱同學以“秦嶺深處的鐵路豐碑”為題,講述了鐵道兵在修建穿越秦嶺的鐵路時,如何克服塌方、滑坡等重重困難,用鋼釬和炸藥在群山間開辟通道的故事。講到鐵道兵戰士冒著生命危險從坍塌的隧道死里逃生時的細節時,車廂里格外安靜,不少乘客眼眶濕潤。
指導老師感慨道:“渭南到寶雞的這段鐵路,本身就是鐵道兵精神的見證。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挖掘這些‘身邊的歷史’,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腳下的鐵軌不僅是交通線,更是一代代人奮斗的足跡。接下來,團隊會去寶雞的鐵路紀念館搜集資料,讓這些故事更鮮活地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