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乃國之重器、民族之魂,對于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堅定不移地推進“將貴州打造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地,加速構建多彩貴州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切實落實貴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建設任務,深挖屯堡文化精髓,探索非遺活態傳承新路,賦能鄉村振興,7月23日至2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地戲屯堡非遺文化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我院學工辦主任柴康,輔導員靳江軍的帶領下深入舊州古鎮,開展座談交流、文化溯源活動,并與當地鎮政府、旅游協會共建實踐基地,架設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文化資源深度融合的橋梁。
座談謀發展,政策引活水
7月23日,實踐團首站走進舊州鎮政府,與西秀區舊州古鎮黨委書記張軼、鎮長趙金橋,副鎮長吳小佩,舊州鎮旅游協會朱光模,貴州品舊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勛開展座談。會議上,張軼首先對我院師生到舊州古鎮開展走訪調研表示歡迎;隨后,她介紹舊州古鎮屯堡文化是貴州省實施的“四大文化工程”之一,在政策的引領下,舊州鎮大力推進“地戲進校園”工程建設,依托非遺傳承人“傳幫帶”的浸潤式教學,有效激發青少年群體的民族榮譽感與文化歸屬感;同時引導年輕傳承人探索“互聯網+”路徑,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表達形式,為地戲文化注入時代活力;此外,張軼期望借力高校的“智力引擎”與創新動能,建立長效聯動機制,攜手共促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溯源探真諦,遺跡述古今
7月24日,實踐團特邀舊州古鎮旅游協會黨支部書記王順祥開啟文化溯源之旅。在王順祥導引下,實踐團實地考察多處屯堡文化遺跡。王順祥以明代將士在舊州鎮屯田戍邊的歷史為背景,聚焦領導者張安七百年的治理脈絡,詳細闡釋了舊州鎮作為古代交通樞紐、軍事重鎮的獨特地位,及其在商貿往來、文化交融、飲食融合和教育發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王順祥表示,這些歷史積淀不僅承載著安順先民開拓創新的智慧,更生動揭示了屯堡文化中“家國同構”的精神本質。基于王順祥對屯堡活態傳承的剖析,使團隊對屯堡文化體系、地戲起源背景及其非遺價值的科學內涵有了全新的理解與感悟,為后續非遺創新轉化奠定專業的認知基石。

圖為王順祥為實踐團闡釋屯堡活態傳承。通訊員 楊皓楠 胡嘉正 供圖
雙軌共建實踐平臺,產學融合激活非遺
校地合作共識迅速轉化為實體化載體。7月23日至24日,實踐團分別與舊州鎮政府、舊州古鎮旅游協會共建雙軌實踐平臺:在舊州鎮政府揭牌“大學生屯堡文化就業實踐基地”“大學生屯堡文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由張軼與柴康共同啟動;在旅游協會設立“大學生就業實習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舊州鎮旅游辦負責人、經發辦主任趙航航全程參與。兩日連建兩處基地,通過"政協雙軌"深度鏈接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文化生態,構建起產學研融合賦能非遺保護與創新的新范式。

圖為實踐團于舊州鎮政府掛牌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通訊員 楊皓楠、胡嘉正 供圖

圖為實踐團于舊州古鎮旅游協會掛牌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 楊皓楠、胡嘉正 供圖
深研基因譜系,聚力非遺轉化
此次調研中,實踐團重點聚焦屯堡非遺資源轉化,系統梳理其文化基因譜系,探究屯堡文化在歷史、社會、藝術等維度的內涵體現,這不僅使得實踐團更清晰地了解屯堡文化的深層內核,而且有助于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可持續化,為后續的深入研究和政策建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同時也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了高校學子的智慧和力量。

圖為實踐團于舊州鎮政府前合影。通訊員 楊皓楠、胡嘉正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