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落實“綠色長江 青春護航” 長江大保護主題中“長江文化傳承保護行動”要求,7月至8月,煙臺大學“生生不息 藝‘遺’生輝”社會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赴貴州貴陽青巖古鎮與龍井村,以蠟染技藝為核心,開展為期40天的少數民族非遺聚落活化調研實踐。6名隊員立足專業所長,在學習傳統蠟染技藝、挖掘文化內涵的同時探索創新路徑,用青春力量為珠江上游非遺傳承注入新動能,為長江流域文化保護提供“技藝-社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實踐樣本。
扎根鄉土:解碼蠟染技藝的“前世今生”
“青巖古鎮的石頭寨墻下,藏著蠟染與軍事聚落共生的密碼;龍井村的干欄式民居里,每一寸藍白紋樣都記錄著布依族的生活智慧。”實踐隊成員在調研日志中這樣寫道。抵達實踐地后,團隊嚴格按照前期分工方案行動:文化調研一組聚焦青巖古鎮,走訪銀飾匠人楊正貴、地戲藝人周光權等非遺傳承人,重點記錄蠟染技藝在軍事屯堡建筑“石頭寨”防御體系中的傳承場景,同步梳理楓香染工坊、銀飾作坊等10余個非遺場所與聚落空間的關聯;文化調研二組深入龍井村,參與“百坊計劃”閑置民居改造調研,實地觀察干欄式建筑“一院一坊”模式下,蠟染工坊與村民生活的融合狀態,用文字與影像記錄“水街相依”布局中蠟染技藝的生存生態。
“傳統蠟染要先采靛藍、熬染料,再用蠟刀蘸蜂蠟繪圖,最后經過多次浸染、脫蠟才能成型,一道工序都不能省。”在龍井村布依蠟染傳承人的工坊里,實踐隊成員圍坐學習,親手體驗蠟染制作全流程。為完整保留技藝細節,團隊以“口述史+影像記錄”形式,對25-75歲不同年齡段的20余位蠟染傳承人開展1小時/人的半結構化訪談,詳細記錄楓香染楓脂采集技巧、蠟染靛藍種植方法等瀕危技藝要點,最終整理形成《珠江上游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口述史匯編》,為蠟染技藝建立起詳實的“活態檔案”。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年輕傳承人短缺”“天然原料供應鏈不穩定”等痛點,實踐隊專程對接花溪區文旅局與龍井村合作社。據文旅局工作人員介紹,當地已推出 “非遺學徒補貼”政策,對系統學習蠟染技藝的青年給予每月1500-2000元生活補助,同時規劃建設50畝靛藍種植基地,預計明年投產,可滿足周邊10家蠟染工坊的原料需求;合作社則通過“黨支部+公司+農戶”模式,組織傳承人開展季度技藝交流,目前已有8名青年加入蠟染傳承隊伍。“政策保障與模式創新雙管齊下,讓我們看到了蠟染技藝‘活下來’的希望。”實踐隊負責人盧奕瀟說道。
創新表達:讓蠟染紋樣“走進現代生活”
“傳統蠟染紋樣多是花鳥、幾何圖案,能不能和年輕人喜歡的元素結合,讓老手藝更有吸引力?”在一次村民座談會上,實踐隊方案設計組成員的提問引發熱烈討論。基于前期調研收集的300余組蠟染紋樣,團隊提煉出布依族“太陽紋”“水波紋”“二十四節氣符號”等核心文化元素,結合環境設計(中外合辦)、城鄉規劃學專業優勢,開啟蠟染創新設計工作。
“我們設計了‘蠟染主題研學課程大綱’,讓游客不僅能欣賞蠟染,還能親手制作專屬作品。”方案設計組負責人介紹,課程分為“技藝講解-紋樣設計-動手制作-成品裝裱”四個環節,針對不同群體調整難度:為兒童簡化蠟刀使用步驟,提供預制紋樣模板;為親子家庭設計“生肖紋樣套餐”,增加互動體驗;為青年群體開設“蠟染+創意”模塊,引導將蠟染元素融入服飾、家居裝飾。此外,團隊還開發出蠟染筆記本、帆布包、裝飾畫等10余款文創衍生品,將“二十四節氣”“太陽紋”等傳統符號與現代審美結合,讓非遺技藝從“博物館”走進日常 “生活圈”。
在青巖古鎮“非遺工坊+民宿”試點調研中,實踐隊還發現當地已探索出成熟的融合模式:民宿院落內設置小型蠟染工坊,游客可預約體驗技藝,成品可帶走或由民宿幫忙裝裱。政府為參與試點的民宿提供 5 萬元/戶的改造補貼,并簡化工商登記、消防審批流程,目前已有6家民宿落地該模式。“去年暑假,民宿入住率提升30%,客人對蠟染體驗的好評率達 95%。”民宿經營者的反饋,讓團隊更加堅定了“非遺+旅游”創新路徑的可行性。
協同賦能:搭建“技藝-社區-產業”傳承鏈條
“保護非遺不能只停留在記錄層面,更要構建可持續的傳承鏈條。”指導教師邢慧雙在中期研討會上強調。結合調研成果,實踐隊針對“黨支部+公司+農戶”的蠟染傳承模式提出優化建議:由村黨支部牽頭制定《蠟染技藝標準體系》,規范染料配比、制作流程,避免技藝“變味”;公司負責市場推廣、訂單對接,統一采購原料、銷售成品,避免農戶“單打獨斗”陷入低價競爭;農戶以家庭工坊形式參與生產,按技藝水平實行分級報酬制度,既保障傳承質量,又提高農戶收入。
同時,團隊結合青巖古鎮、龍井村的空間特征,提出“分區保護”方案:核心保護區保留傳統蠟染工坊原貌,僅開放參觀,避免商業化沖淡非遺本真;外圍體驗區設置蠟染研學基地,配套游客服務設施,滿足大眾體驗需求。這一方案既保護了非遺生存的文化生態,又為技藝傳播搭建了平臺。
目前,實踐隊形成的《青巖-龍井非遺聚落活化策略報告》已提交花溪區文旅局,其中“蠟染研學課程”“文創產品開發”“工坊+民宿聯動”等建議被納入當地非遺保護規劃,預計明年在龍井村開展試點,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15%。團隊還通過高校官微、地方媒體發布實踐成果,累計發布報道12篇,形成“高校調研+ 地方實踐”的非遺保護傳播矩陣,提升公眾對珠江上游少數民族蠟染文化的認知度。
從學習傳統技藝到創新設計,從田野調研到方案落地,“生生不息藝‘遺’生輝” 實踐隊用腳步丈量非遺傳承之路,用專業能力為蠟染技藝注入青春活力。正如隊員們在實踐總結中寫道:“非遺傳承不是守舊,而是在保護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未來,我們會繼續做蠟染文化的‘傳播者’,讓這門古老技藝在長江流域文化保護的浪潮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輝。”
作者:煙臺大學 盧奕瀟 邢家懿 鄭成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