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作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決策,部署了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確教育工作的總體要求: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為教育工作的開展確立了目標導向,意味著教育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5年8月16日,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閩學創新實踐”隊前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東南部五夫鎮,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魚龍戲“美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基本情況,并深入了解當前各個年齡段對”魚龍戲文化了解的基本情況。
團隊成員采訪五夫鎮本地居民了解“魚龍戲”相關文化
一、聚焦核心:事件關鍵進展 在校期間完成團隊組建,確定團隊成員及指導老師。每位成員利用空余時間密切關注時事政治。查閱國內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文獻、政府報告、新聞報道。對參與調研的團隊成員進行集中培訓,包括非物質文化相關政策解讀,深入理解調研目的和意義。
本調查以與五夫鎮 “魚龍戲” 存在不同關聯的群體為核心對象,涵蓋本地居民、游客、非遺傳承人、文化研究者及鄉鎮工作人員等。其中,本地居民作為 “魚龍戲” 傳統受眾與潛在傳承群體,游客作為非遺文旅轉化的關鍵受眾,非遺傳承人作為技藝核心持有者,共同構成調查主體。
團隊成員近距離觀察“魚龍戲”演出道具
二、深度解析:背后成因探尋 破解這一難題,團隊構建了 “調研 —實踐 — 轉化” 的完整工作鏈條。在五夫民俗文化博物館,團隊實地考察魚龍戲實物展陳.基于調研數據,團隊提出 “非遺 + 美育” 的創新解決方案:開發地方特色校本課程,將魚龍戲的皮影造型、民俗色彩體系轉化為水墨創作、立體手工、數字繪畫等教學內容;設計跨學科融合項目,結合朱子理學 “禮樂” 思想,挖掘魚龍戲 “祈福豐收”“驅邪納吉” 背后的文化內涵,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教學;組織沉浸式鄉土實踐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指導學生制作魚龍道具、學習表演動作,讓青少年從 “旁觀者” 變為 “傳承者”。
成員訪談“魚龍戲”非遺傳承人
三、多方聲音:觀點碰撞匯總 通過本次對不同年齡段的訪談,我們深入了解了不同群體對 “魚龍戲” 的認知現狀、傳承困境及發展期待,調查結果顯示,“魚龍戲” 當前面臨認知斷層、傳承斷層、場景固化三大核心問題,但同時也具備文旅融合、公眾參與的潛在優勢。明確了 “魚龍戲” 教學實踐與文化轉化的核心方向:文化資源梳理需填補 “技藝細節” 與 “文化關聯” 缺口,分層教學需依據受眾認知差異設計 “興趣 - 基礎 - 高階” 三級內容,教學方法則需以 “互動體驗” 為主,評價體系需覆蓋 “文化 - 技藝 - 參與” 多維度,教師培訓需聚焦 “技藝 + 教學方法”。
“魚龍戲”表演現場
四、未來展望:趨勢影響預判 隨著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深入推進,魚龍戲這一古老藝術正煥發新的生機。我們期待在非遺與現代文化的交融中,魚龍戲能以更豐富的表現形式走進大眾視野,通過數字化傳播、創新性演繹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讓這項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的技藝,不僅活在檔案與記憶里,更活躍在未來的每一個節慶與舞臺中,成為連接古今、傳遞文化自信的靈動紐帶。
文:余沁垠/李悅
圖:唐喆/胡煒祎
排版:余沁垠/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