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信陽師范大學“光伏全元素再生攻堅隊”的00后學子們,奔赴新鄉市衛輝市、洛陽市汝州市,開展以光伏回收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扎根田間地頭,用刻苦與奉獻攻克技術,為“雙碳”目標和鄉村綠色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圖一:團隊成員為百姓檢查光伏組件各參數 許凱博攝
踏遍電站:在烈日中摸清基層需求
7月初,實踐伊始,隊員們在新鄉市衛輝市的光伏電站開啟調研。炎炎夏日,他們扛著檢測工具在光伏板間穿梭,詳細記錄組件使用年限、損壞程度等信息。連續一周,每日徒步10余公里,走訪5座電站,收集300多組數據,汗水濕透衣服也不停歇。當看到回收場堆積的廢舊組件,隊員李志新科感慨:“這些都是‘城市銀礦’,回收技術難題必須攻克。”

圖二:團隊走訪基層調研 雷應生攝
“在回收場看到堆積如山的廢舊組件時,大家都很震撼。”隊員李志新科回憶道。正是這次基層調研,讓他們敏銳意識到光伏回收的迫切性——這些含銀、硅等資源的組件,既是“環境負擔”,更是待開發的“城市銀礦”。帶著這份責任,團隊錨定了“攻克全物料回收技術”的實踐目標。
晝夜攻堅:用汗水澆灌技術之花
為突破技術瓶頸,團隊在兩地搭建臨時實驗室。白天,40℃高溫下,他們到回收點搬運廢舊組件,雙手常被劃傷;夜晚,在悶熱的實驗室反復試驗,凌晨才休息成常態。隊員們累計開展200多次實驗,寫滿12本記錄本,即便手掌磨出厚繭、眼睛熬紅,也無人叫苦。最終,他們研發的“物理拆解+熱解分離+濕法提取”技術,讓光伏組件物料回收率超95%,回收的光伏背板可提升電站效率5%-15%。

圖三:團隊成員不斷進行實驗的參數調試 李志新科攝
“最難的是熱解參數調試,一次失敗就要從頭再來。”隊員孫臨說。那段時間,團隊每天只睡4小時,累計開展了200多次實驗,記錄本寫滿了12本。手掌磨出了厚繭,眼睛熬得布滿血絲,但沒人叫苦退縮。最終,他們創新研發出“物理拆解+熱解分離+濕法提取”技術,讓光伏組件物料回收率超95%,其中光伏背板經回收后,還能提升電站效率5%-15%。
扎根一線,讓技術成果惠及鄉村
在服務基層方面,隊員們同樣全力以赴。在洛陽市汝州市,他們為當地光伏電站免費檢測,教村民識別可回收組件和簡易維護方法,還結合光伏知識開展3場防騙宣講,覆蓋200余戶村民。截至活動結束,團隊幫助兩地回收處理廢舊組件10噸,創造經濟價值約8萬元。“能為鄉村發展出份力,再累也值得。”隊員們說。此次“三下鄉”實踐,讓00后學子們在田間地頭實現了成長。他們用刻苦鉆研和默默奉獻,攻克光伏回收技術難題,證明當代大學生只要扎根基層,就能在服務國家和人民中實現青春價值。

圖四:團隊成員了解相關企業知識 杜明珂攝
此次“三下鄉”實踐,不僅是一次技術攻堅,更是一場青春淬煉。在新鄉市衛輝市的光伏電站,隊員們頂著烈日徒步調研時,鞋底磨破了就換雙鞋墊繼續走;在臨時實驗室里,為了觀察熱解反應的細微變化,他們輪流守在儀器旁,餓了就啃面包,困了就趴在桌上瞇一會兒。這些00后學子們,用腳步丈量著鄉村的土地,用汗水浸潤著技術的土壤,更用“敢啃硬骨頭”的韌勁和“俯身為人民”的奉獻,在光伏回收的戰場上書寫了動人的青春答卷。有村民說:“這些娃娃比自家孩子還能吃苦,真是好樣的!”而隊員們也在日記里寫道:“以前覺得‘奉獻’是抽象的詞,現在才明白,它就藏在幫村民修好一臺舊手機的耐心里,藏在為了一個實驗數據熬紅的眼睛里。”
他們的實踐證明,當代大學生只要扎根基層、腳踏實地,就能在服務國家需求中綻放青春光彩。當“雙碳”目標遇上鄉村振興,當青春智慧對接時代需求,這群00后用行動詮釋了:青春的意義不在于溫室里的綻放,而在于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知識和汗水澆灌出屬于新時代的果實。而這顆果實,必將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發芽,匯聚成推動國家發展的磅礴力量。(通訊員:李志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