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學“水韻長安·清源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秦嶺北麓助力生態環保
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近日,西安工程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水韻長安·清源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秦嶺北麓,通過實地調研、科普宣傳、科技參訪等多形式實踐,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注入青春動能,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護鳥宣傳入鄉村 共生理念潤民心
實踐團深入長安區荊寺一村,開展“愛鳥護鳥、生態共贏”主題宣傳。隊員們通過張貼珍稀鳥類科普海報、發放圖文保護手冊、設立現場講解點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秦嶺地區朱鹮、紅腹錦雞等珍稀鳥類的生態價值與保護措施,宣傳生物多樣性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的關鍵作用。團隊針對村落周邊林田交錯帶的潛在生態隱患區域開展環境清理,優化鳥類棲息環境,營造人鳥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團隊同步開展問卷調研,梳理村民對鳥類保護的認知情況與關注熱點,為后續開展精準化科普宣傳提供有效依據。系列行動不僅顯著提升了村民主動護鳥、科學愛鳥的意識,也為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團隊成員荊寺一村分發節水護鳥宣傳單和環保宣傳手冊

團隊成員張貼節水護鳥宣傳海報
黑河調研探水情 精準監測助治理
實踐團赴黑河中下游沿線殿鎮、金盆村、東火村等地,開展流域水質調研與節水治理綜合行動。隊員們運用樣線法與樣方法,對河道沿岸植被類型、分布特征進行科學記錄。在黑河沿線,隊員們嚴格遵循監測規范,在不同河段分層采集水樣并現場測定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多項關鍵指標,初步形成黑河流域水質基礎數據庫。
期間,團隊同步開展節水宣傳與農村污水治理模式考察。隊員們深入農戶家中,發放節水宣傳資料,結合生活實際演示節水技巧,引導村民轉變用水觀念。針對沿線村莊,團隊重點調研了“分類收集+集中處理”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的運行情況,詳細了解處理設施建設、運維成本及實際效果,為農村小微水體治理提供第一手資料和建議。

團隊成員于金盆水庫周圍分點進行水樣采集

團隊成員沿黑河中下游沿岸采用樣方法統計生物多樣性
科技賦能水再生 循環利用譜新篇
實踐團走進西安市第二十四再生水廠進行參訪學習。在水廠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團隊成員系統參觀了污水處理的全流程工藝單元,了解了各單元的設計原理、運行參數及處理效果,感受科技創新在水資源循環利用過程的應用。
隊員們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就工藝優化、能耗控制、污泥處置等專業問題與技術人員展開了深入交流,了解到該廠生產的再生水不僅用于城市綠化澆灌、道路清掃,還作為生態補水進入河道,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環境質量,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團隊在第二十四再生水廠工作人員帶領下進行現場參觀學習
隊員紛紛表示,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深化了自身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增強了大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念與決心,是秦嶺腳下一堂生動的“生態思政課”。從鄉村節水宣傳到再生水技術體驗,從黑河水質監測到民眾環保意識喚醒,團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刻內涵。
未來,實踐團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繼續整理調研數據、撰寫報告,為地方水環境保護提供決策參考,并依托校園平臺開展環保宣傳,帶動更多青年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傳播者,為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貢獻青春力量。

團隊成員于金盆水庫前留影
(供稿人:劉婧 馬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