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青衿筑綠·塞上先鋒”實踐團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開展“綠色長征”調研活動,深入探索科技如何賦能傳統治沙,見證生態與能源協同發展的綠色奇跡。
走進青海省治沙試驗站:解碼荒漠化防治的智慧結晶
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六十多年來克服高寒、高海拔、大風干旱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踐團隊走進治沙站進行實地調研,在技術人員羊秀本與趙天悅的詳細介紹下,對多項荒漠化防治技術有了系統而深入的認識。
隊員們了解了兩種種植技術,“直播”造林是一種將種子或插條直接播種或扦插進沙地的技術嘗試;另一種“水沖植苗”技術,則通過高壓水槍快速在沙地打出種植孔,顯著提高了種植效率。

圖:“青衿筑綠·塞上先鋒”實踐團隊員參觀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展廳
治沙站中,隊員們近距離觀察耐旱植物,了解了烏柳的速生性、檸條的耐旱性、菊芋的抗逆性,它們各有所長,共同構成沙地生態的 “防護網”。
實踐期間,一場大雨導致苗圃大量積水,由于沙土滲透性較差,雨水難以下滲,形成局部漬澇。隊員們跟隨技術人員在積水中細致檢查烏柳、小葉楊等扦插苗的生長情況,體驗治沙工作中日常而具體的困難,感受治沙人對每一株幼苗的精心守護。

圖:青海省治沙站苗圃
訪談趙雪彬站長:三代治沙人的堅守
在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團隊有幸訪問副站長趙雪彬,并與他就“科技賦能治沙”這一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趙雪彬指出,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態治理中備受期待,但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顯著挑戰,尤其是AI識別精度不足的問題。

圖:“青衿筑綠·塞上先鋒”實踐團隊員與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副站長趙雪彬交談
目前,基于計算機視覺的苗木識別系統在溫室監測中仍會出現誤判,如將本地常見植物檸條、烏柳錯誤識別為其它地域的物種,影響了自動化管理的可靠性和治理效率。趙雪彬表示:“計算機并不‘認識’植物——因為它缺乏林學專家所具備的經驗性判斷與生態認知。”再先進的算法,如果脫離對植物生長規律、地域特性的深入理解,都難以真正服務于治沙實踐。
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技術必須接地氣,不能脫離實際。真正有效的“科技賦能”,需實現人工智能與領域專業知識尤其是林學經驗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動治沙工作從數字化走向精準化、智能化。
參觀重點項目:見證治沙的精準與韌性
深入共和沙地,隊員們參觀了兩個前沿項目——國土綠化示范試點項目與高寒地區新材料新設備示范項目。在技術人員甘成寅的現場講解與帶領下,團隊實地深入了解了當前治沙工程的前沿進展,切身感受到科技治理的精度、現實環境的難度以及一線堅守的溫度。
國土綠化示范試點項目堅持“鎖源頭、護庫岸、逐級推進”的系統治理,強調重點突出、分步實施。團隊還了解到,當地推廣應用水鉆造林等專利技術,有效穿透堅硬鈣積層,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植被配置上,選擇烏柳與檸條進行互補型種植,兼顧短期固沙與長期生態穩定性;同時,監測手段已從傳統GPS逐步升級為無人機遙感,實現大范圍、高精度的動態評估與管理。
面對治沙材料與機械化的實際挑戰,新材料新設備示范項目設計了多種固沙材料實驗,在成本可控性和防風固沙效果之間尋求平衡。盡管機械治沙是未來方向,但在共和縣地形起伏大、沙丘坡度陡的現實條件下,大型機械應用仍面臨動力不足、易陷沙等難題。目前,絕大部分治沙作業仍依賴人力完成,在高寒荒漠環境中,人員的堅韌與奉獻依然是生態治理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

圖:“青衿筑綠·塞上先鋒”實踐團隊員參觀國土綠化示范試點項目
“沙時記”小程序:讓沙化治理“可見、可感、可模擬”
實踐團隊員在實踐過程中產生靈感,設計出“沙時記”交互式小程序,圍繞“歷史回溯-現狀呈現-未來模擬”主線,打造科普教育與實踐模擬平臺。用戶可通過時間軸查看沙化演變、點擊查詢植物信息、輸入方案模擬恢復效果,提升公眾對荒漠化防治的認知。

圖:“青衿筑綠·塞上先鋒”實踐團隊員龍佳霖、郭甜妙設計
淬煉綠色信念,續寫青年生態篇章
通過本次實踐,團隊深入理解了生態治理的系統性與科技賦能的價值。從治沙站到新項目,從三代堅守到數字推演,隊員們收獲了知識,淬煉了信念。未來,他們將肩負綠色使命,以專業與熱忱,續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撰寫:郭甜妙 攝影:張煜幸 郭甜妙 指導老師:羅傳文 鄧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