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
醫脈鄉傳實踐團鑒往知“沭”守正創新小隊專程前往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拜訪了當地沈氏中醫漢方堂主理人、沭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沈氏花卉漢方療法”傳承人沈繼凱醫生。在漢方堂內,小隊成員與沈醫生深入交流,傾聽其家族跨越數百年的從醫故事,探尋沈氏中醫獨特的診療理念,挖掘中醫智慧守護女性健康的實踐經驗,同時用鏡頭與文字記錄下這一承載著厚重文化與醫者仁心的中醫傳承現場。
一脈相承:從江南到沭陽,數百年的中醫堅守
沈氏中醫漢方堂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間。因“洪武趕散”事件,家族從蘇州閶門遷徙至蘇北的淮安、新沂、沭陽一帶,沭陽的師德堂便是江南師德堂的一脈延續。更令人稱奇的是,據族譜溯源,沈氏家族與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同根同源,這份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沈氏中醫的傳承增添了別樣的厚重?!緢D3】
從江南到蘇北,數百年間,沈氏中醫始終堅守著“治病救人”的初心,將祖輩積累的診療經驗代代相傳。沈繼凱醫生已行醫27年,如今,他不僅是家族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沭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沈氏花卉漢方療法”的守護者。
專注婦科:以“治本”理念破解疑難雜癥
“我們漢方堂主要以中醫婦科為主,兼帶心腦血管、脾胃等疑難雜癥。”沈繼凱主任介紹道。在婦科診療方面,沈氏中醫借鑒清代沈金鰲《沈氏尊生書》中婦科玉尺的理論,始終秉持“治病求本”的理念。
“病有標本之分,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沈醫生強調,“老百姓常說‘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在婦科診療中是行不通的。”他以月經不調為例:表面看是月經周期、經量的異常,根源卻可能在氣血——氣血不足,月經便如河水匱乏,難以順暢;產后媽媽惡露不盡,也需“補虛還得化瘀”,用補血活血的藥物調理,避免留下腰酸、怕冷等后遺癥。
案例見證:轉換思路,破解多年婦科頑疾
談及印象深刻的病例,沈醫生分享了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故事。一位患者深受月經淋漓不盡的困擾,每次經期長達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在當地中醫院采用止血法治療多年,卻始終未能根治。
沈醫生接診后,從“治病求本”的理念出發,采用“分期調制法”。他解釋,中醫調理婦科講究年齡層次:年輕女孩腎氣未固,以調腎為主;育齡期至圍經期女性,以調肝為主;更年期后則以調脾為主。
經過辯證,沈醫生發現患者的問題在于“淤”與“虛”并存——長期崩漏導致血虛,而淤堵又加重了癥狀。他沒有局限于“急則治標”的思路,而是先調理患者的脾胃,筑牢氣血生化之源,再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排出淤堵。僅僅兩個療程,患者便恢復了健康。這個案例,正是沈氏中醫“辯證施治、靈活變通”的生動體現。
寄語后輩:守根本、重實踐,讓中醫走得更遠
沈繼凱醫生曾也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他說,作為你們的校友,更是作為中醫人囑咐大家:學中醫“道阻且長”,初學時面對陰陽五行、四氣五味或許會覺得枯燥,但其中藏著古人觀天地、察人體的大智慧。“多跟老師上臨床,病人的脈象、舌苔、一句不經意的主訴,都是活的教材。”他強調,中醫的“火候”得靠一天天的望聞問切積累,急不得。同時,要多讀書,不光是醫書,文史哲都要涉獵,“心明了,才能更懂病人的疾苦”。“既要守得住根本,也要看得清時代,把老法子用活了,才能讓這門學問走得更遠。”這是沈繼凱醫生的堅守,也是沈氏中醫數百年傳承中,最珍貴的精神內核。
沭陽的沈氏中醫,以數百年堅守守護百姓健康。此次拜訪,實踐團成員不僅明晰了沈氏中醫的歷史與診療精髓,更從沈醫生的寄語中讀懂中醫傳承的責任。大家不僅收獲了專業知識、感受了傳統醫學魅力,也為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后期,“醫脈鄉傳”實踐團“鑒往知‘沭’守正創新”小隊將持續整理此次交流所得,用更多元的形式講好沈氏中醫故事,助力傳統中醫文化的當代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