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能林業創新!我校學子赴重慶川源林業有限公司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
為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創新創業與林業產業發展的結合路徑,近日,我校“林業創新實踐團”走進重慶市川源林業有限公司,開展以“創新創業賦能林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在田間地頭、生產車間解鎖林業轉型的“創新密碼”。
重慶市川源林業有限公司深耕林業領域十余年,涵蓋苗木培育、林下經濟、木材精深加工三大業務板塊,是南川區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企業。實踐團一行15人在企業負責人的帶領下,首先走進萬畝苗木培育基地,實地觀察特色綠化苗木、經濟林苗木的種植流程。“傳統苗木種植依賴經驗,成活率和品質不穩定,我們正嘗試引入智能滴灌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但在技術落地細節上還有困惑。”基地技術員的分享,讓實踐團成員迅速聚焦“技術創新助力苗木提質”的核心問題。
在林下經濟示范園,藍莓、黃精等特色作物的種植場景引發熱烈討論。實踐團了解到,公司雖擁有優質林下產品,但長期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產品以初級形態通過本地商販銷售,附加值低、市場議價能力弱。針對這一痛點,實踐團結合專業知識,現場與企業團隊探討“短視頻+直播”的營銷新模式,提出“林下種植場景可視化直播+產品溯源故事”的傳播思路,并協助拍攝首條藍莓采摘主題短視頻,為企業搭建線上宣傳渠道提供實操支持。
木材精深加工車間是此次實踐的“創新觀察點”。走進車間,傳統切割設備與新型環保加工機組的對比格外明顯。“我們去年引入了木材防腐新工藝,但在工藝優化和定制化產品開發上還需突破。”車間主任介紹道。實踐團成員結合材料科學、工業設計等專業知識,圍繞“環保型木質文創產品開發”“定制化家居板材加工”等方向提出建議,還與企業技術團隊共同梳理出“工藝改進-成本控制-市場定位”的創新方案,為木材加工業務從“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制造”轉型提供參考。
活動期間,實踐團還與公司管理層、一線員工開展“林業創新創業座談會”。企業負責人分享了創業歷程中“從單一苗木種植到多元業態發展”的轉型經驗,也坦言當前面臨“專業人才短缺”“創新資金不足”等挑戰。實踐團成員則結合調研成果,提出“校地企共建人才實訓基地”“對接高校科研資源攻克技術難題”等建議,雙方初步達成“大學生實踐基地”合作意向,為后續長期聯動、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奠定基礎。
“這次實踐讓我們跳出課本,真切看到創新創業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決林業產業實際問題的具體行動。”實踐團成員小李感慨道。重慶市川源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也對實踐團的到來給予高度評價:“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專業知識,為我們傳統林業企業注入了新活力,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青春智慧’助力林業轉型。”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搭建了高校與林業企業的協同創新橋梁,更讓青年學子在服務產業發展中錘煉本領、增長見識。下一步,我校將持續聚焦鄉村振興與產業創新需求,組織更多實踐團隊深入基層一線,以青春力量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創業落地生根貢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