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五鋪農場的溫室大棚里,張慧君教授輕輕托起一株翠綠的西瓜苗,技術人員一旁笑道:“這些苗子可都是寶貝!”
這片占地百畝的瓜菜新品種選育研究示范基地,由淮北師范大學與濉溪縣五鋪農場共同打造。連棟溫室、冬暖式大棚和單體拱棚等節能設施林立,物聯網智能控溫、補光、通風、降溫等環境調控設備一應俱全。
這里不僅是安徽西瓜甜瓜生物育種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基地,更是科技賦能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典范。通過院校+科研+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先進的科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為當地農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01 科技特派團,育種創新助增產
在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慧君教授的帶領下,一支由9人組成的科技特派團(其中包括5名博士)于2023年獲評安徽省科技特派團。
團隊采取院校+科研+基地+農戶的西瓜、甜瓜產業發展模式。他們不定期為農民舉辦技術培訓,每年不少于30次;遇到極端天氣等生產關鍵時期,會及時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具體技術指導,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
團隊現已取得4個國家級登記品種、2個省級認定品種的顯著成果,這些品種均已實現產業化應用,在全國各地示范推廣。
02 產學研融合,西瓜產量大提升
趙彬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四鋪鎮五鋪村,是科技特派團的重要示范基地。合作社負責人趙彬還有一個身份—五鋪村黨總支書記。
“自從和淮北師范大學合作后,我們農場的西瓜畝產量提高了20%,西瓜品質提高了很多,而且效益非常好。”趙彬指著大棚里的瓜苗介紹道。
在西瓜開花的關鍵時期,張慧君和趙彬會一起在大棚內仔細查看每一處瓜苗,針對部分瓜苗出現的問題進行現場分析指導,確保西瓜安全度過這個關鍵期。
03 帶動農戶,人均收入增加
科技特派團的工作不僅帶動了合作社的發展,更輻射了整個村莊。趙彬高興地表示:“通過這次帶動,也把我們全村的西瓜種植戶帶動起來,西瓜的產量和收益都提高了不少,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左右。”
團隊創制了西瓜、甜瓜種質資源,創新了具有全雌性甜瓜品系,以及具有枯萎病抗性、白粉病抗性、病毒病抗性、蔓枯病抗性等特異性材料215份。
每年,團隊還會與國內主栽品系及育種材料配制雜交組合100個,并對獲得的成果開展產學研合作,選擇抗逆性品種進行推廣。
04 農業強國,種苗先行
建設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雖然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仍是明顯的短板弱項。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強國建設,需要把握農業空間拓展中的“上天”和“入地”兩個方向,在資源約束背景下聚焦突圍和引流兩大舉措。
作為農業強國的關鍵環節,種業創新正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像淮北師范大學這樣的高校科研團隊,正在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相結合,讓參與更有深度,讓科技更有力度。
05 高校使命,賦能鄉村振興
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張慧君教授所帶領的科技特派團積極踐行使命擔當。張慧君表示:“我們團隊今后會繼續努力,加速新品種的選育,并制定合理的栽培技術措施,為我市農業、農村、農民作出應有的貢獻,用知識來助力鄉村振興。”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正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國各地的人才團隊深入農村,將科技成果帶到田間地頭,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06 農業未來,科技賦能
中國農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多種農產品產量已居世界首位,產品品種日多質素日佳,并開始走向精品及特色農業。
建立自主育種機制以避免外國卡脖子所傷,自主開發農業機械以減少依賴進口,這些都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向。
從推行科學耕種到溫室化種植,從管理科技化到營銷手段提升,中國農業正在全面升級。這些進步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即農業工業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的五鋪農場,西瓜產量提高了20%,農民人均收入增加了4000元左右。
張慧君教授站在溫室中,望著整齊排列的瓜苗說道:“我們團隊今后會繼續努力,加速新品種的選育,用知識來助力鄉村振興。”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無數張慧君團隊這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正把論文寫在田野上,讓科技的種子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生根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