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14名跨校志愿者組成豫見岐黃團隊奔赴河南新鄉許堂中心小學,開展為期14天的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教育社會實踐。這支由多學科背景學子組成的隊伍,以游戲化教學為特色,將中醫藥文化知識轉化為沉浸式互動體驗,為80名鄉村兒童帶來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課堂。

創新教學:讓文化活起來
豫見岐黃團隊秉持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理念,采用游戲化教學模式,開發包含中藥拼貼、穴位策略對戰等教學模塊的游戲化課程體系,讓傳統醫學在童趣中煥發新生。
通過小農民體驗課,孩子們親手種植薄荷、艾草等中草藥;在冒險家尋寶活動中,《本草綱目》知識被巧妙融入闖關游戲。這種“玩中學”的模式,使抽象的中醫理論變得可視化、趣味化。


在志愿者指導下,孩子們將中藥香囊、艾草錘與現代創意結合,不僅掌握了常見中藥材的辨識與功效,更在實踐中感悟到辨證論治的傳統智慧。


當合谷、太陽、足三里遇上改良版剪刀石頭布,課堂瞬間變成歡樂的海洋。孩子們在出拳時高喊穴位名稱,輸家將要給同伴按摩對應穴位。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志愿者黃敏琦觀察到,課后孩子們會互相尋找足三里等穴位,傳統中醫文化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生活。


雙向成長: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旅程
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志愿者任晟仟在總結會上分享:孩子們對望聞問切四診法的創造性理解,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正如隊長張彤在開營儀式上所說,這場實踐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鄉村沃土中生根發芽。
為了保證課堂質量,團隊每天都進行“KISS”課程復盤。“今天‘合谷-太陽-足三里’的石頭剪刀布游戲效果特別好,孩子們很快就記住了這三個穴位的位置和功效……”隊長張彤打開筆記本,娓娓道來今天課程的優點與不足。

緊接著,每日復盤完成后,是第二天課程的試講。“這個環節就像中醫的四診合參,”課程組長黃思雨和王心宜說,“我們要通過‘望’觀察學生反應、‘聞’傾聽反饋、‘問’主動提問反思、‘切’把準教學難點來設計課程。”

在社會實踐中,團隊協作與建設同樣重要,豫見岐黃團隊融入“生長時刻”環節,讓大家的努力都被“看見”、被“表達”、被“贊美”。“把穴位背誦編成游戲這個方法太妙了”、“你發現那個總沉默的小女孩其實很會做手工”、“你總是默默在背后幫大家準備藥材,太謝謝你了”……那些細致入微的關懷、不為人知的堅持,以及傾注心血的付出,都被真摯的目光所見證。在這里,沒有默默無聞的努力,每一份耕耘都在團隊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終將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社會反響: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實踐期間,團隊累計完成200余件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作品,其中草藥拓印畫《四季本草》被選為校史館永久藏品。當地教育部門表示,這種將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模式,為鄉村教育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活動獲得新鄉市原陽縣教育局專題報道,認為該模式破解了傳統文化教學枯燥的難題。許多家長表示,孩子回家后主動為家人按摩,甚至糾正爺爺奶奶錯誤的養生方法。
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隊長張彤在社會實踐結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當孩子們把中醫藥知識變成游戲語言,文化傳承就完成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的飛躍。從校園課堂到田間地頭,豫見岐黃隊始終秉持“厚德濟生”的初心,隊員們用專業服務詮釋新時代中醫藥青年的責任擔當,讓岐黃之術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生機。未來,這支年輕的隊伍將繼續扎根基層,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


結尾:
當艾草的清香在校園久久縈繞,這場跨越古今的對話已悄然埋下文化自信的種子,悄然改變許多人生軌跡。有孩子在心愿卡寫下要成為針灸師,也有孩子立志開發中醫游戲。正如許堂中心小學校長師新勝所言:中醫藥文化傳承需要這樣的年輕力量,他們用創新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用行動詮釋岐黃薪火代代相傳的真諦。
(供稿人: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