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譜手語之歌:無聲傳遞愛國情懷
2025年6月4日,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組織10余名學生志愿者前往徐州市殘疾人專門協會活動中心,開展了一場特殊的手語歌學習實踐活動。活動中,志愿者與聽障人士共同學習手語版《我和我的祖國》,通過無聲的交流傳遞溫暖與力量,最終完成了一場感人至深的合作演出。
起步:從生疏到默契的跨越
活動伊始,面對陌生的手語動作與快速的教學節奏,基礎有所欠缺的志愿者們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只能坐在后排默默模仿,而聽障朋友們則熟練地跟隨音樂節奏舞動雙手。在手語老師的鼓勵下,志愿者們最終主動站到教室兩側,與聽障人士結隊學習。他們也很耐心地放慢速度,幫助志愿者逐步跟上節奏。
奔赴:溫暖與感動在指尖流淌
課后休息期間,志愿者們又主動向聽障朋友們和手語老師請教細節問題,反復練習每一個動作。聽障人士也通過打字、肢體動作向他們傳達“對”與“不對”的信息。
“他們學得特別認真,學的也很快。”一位聽障參與者用手語“說”道。
這種雙向的溝通不僅讓志愿者更加高效地學習手語,也讓彼此的心貼得更近。
呈現:無聲勝有聲的愛國表達
最終,志愿者們與聽障人士共同登臺,懷揣著真情完美演繹了《我和我的祖國》一曲。盡管沒有聲音,但堅定的手勢和真摯的眼神已將歌曲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僅僅認識兩個小時,卻已經有了如此的情感共鳴。
“這是我第一次用手語‘唱’國歌,每一個動作都讓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和自豪。”一名志愿者感慨道。
實踐:以行動詮釋包容與共融
本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手語學習,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志愿者們通過親身體驗,理解了聽障人群的溝通方式與生活世界,打破了認知隔閡。“我們希望通過此類實踐,引導學生關注弱勢群體,踐行社會責任,同時傳遞‘聽見愛’的理念。”
活動結束后,多名志愿者也表明對手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將這份特殊的“語言”延續下去。
以手為橋,以愛為聲。江蘇師大學子用行動證明:只要心懷善意與尊重,即使沒有言語,也能奏響最美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