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江蘇師范大學“陶韻薪傳”社會實踐團的同學們滿懷熱情地走進了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作為播音主持與影視攝影專業的學生,實踐團成員們希望用手中的相機和話筒,深入探尋紫砂非遺的魅力,并通過制作高質量的宣傳視頻,讓更多人了解這座“陶都”背后的故事,為當地的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注入青春的活力。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抷土。”一進入丁蜀鎮,實踐團成員們就被這里深厚的紫砂文化氛圍深深吸引。在宜興陶瓷博物館,豐富的館藏珍品讓實踐團成員們系統了解到紫砂陶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但實踐團成員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將這些歷史文化素材轉化為生動的影像——實踐團成員們認真拍攝每一件紫砂珍品的細節,記錄制陶工藝的全息投影,為后續的視頻制作積累了大量寶貴素材。
在前墅龍窯,實踐團成員們被這座延續六百年的活態龍窯深深震撼。43米長的窯身、42對鱗眼洞,以及老師傅們堅守的傳統燒窯技藝,都是實踐團成員們鏡頭想要捕捉的重點。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詳細記錄了龍窯的建筑結構和燒制過程,還采訪了當地的窯工,聽他們講述薪火相傳的故事。這些珍貴的視聽材料,都將成為實踐團成員們講述“龍窯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團成員拍攝的紫砂壺。劉職碩 攝
在拜訪紫砂工藝大師許英老師時,實踐團成員們不僅學習了紫砂壺的制作技藝,更用專業設備全程記錄了打泥片、圍身筒、刻繪等關鍵工藝流程。許老師對實踐團成員們說:“希望你們能用年輕人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紫砂的魅力。”這句話讓實踐團成員們深感責任重大,也更加明確了此次實踐的方向——用專業的影視作品,幫助當地傳播紫砂文化。

實踐團成員學習制作紫砂。劉職碩 攝
基于前期的調研和拍攝,實踐團成員們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精心策劃并制作了一系列紫砂文化宣傳視頻。從腳本撰寫到鏡頭設計,從現場拍攝到后期剪輯,實踐團成員們都力求用最生動的方式展現紫砂非遺的價值。實踐團成員們特別注意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視角相結合,既展示紫砂壺制作的傳統技藝,也呈現它在當代生活中的美學價值和應用場景。
在古南街和陶二廠的走訪中,實踐團成員們看到了古老紫砂文化的當代創新。從傳統手工作坊到現代文創空間,實踐團成員們將這些新老交融的場景一一收錄在鏡頭之中。我們還與當地商戶深入交流,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宣傳建議,比如如何借助短視頻平臺展示紫砂文化,如何將產品與在地文化特色相結合等。

實踐團成員走訪古南街和陶二廠等地。劉職碩 攝
通過此次實踐,實踐團成員們不僅深度了解了紫砂非遺文化,更用專業能力為當地制作了一批高質量的宣傳素材。這些視頻作品將從青年視角展現紫砂文化的魅力,幫助丁蜀鎮擴大文化影響力,吸引更多人來此參觀體驗,從而帶動當地文旅經濟發展。
實踐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們與前墅村、三洞橋村等村落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未來將繼續為當地提供文化宣傳支持。實踐團成員們相信,通過持續的內容創作和傳播,實踐團成員們能夠為紫砂文化的傳承和丁蜀鎮的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將繼續用鏡頭發現美、傳遞美,用專業能力服務社會,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實踐團成員合照。丁焱 攝
通訊員:劉樂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