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武宣阡陌·青穗勞動實踐團赴來賓武宣東鄉開展社會實踐——鄉野筑夢:勞動實踐里的雙向成長
仲夏啟程,熱忱為伴。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武宣阡陌·青穗勞動實踐團前往來賓市東鄉鎮河馬村,開啟為期7天的社會實踐之旅。這場以勞動為筆、以成長為墨的實踐,在鄉野大地書寫了生動的故事,它打破青年學生的傳統身份,不僅讓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向內吸收勞動技巧,更在活動中向外輸出勞動知識。在提升自己勞動素養的同時,助力鄉村發展。
思想碰撞:共探鄉土發展新途
實踐團與東鄉鎮當地領導干部在河馬村村委會展開座談會,為實踐團實現勞動教育本質意義奠定了重要基礎。
村委座談,解鎖鄉土治理密碼。河馬村第一駐村書記賈福旺向實踐團講述了河馬村的歷史沿革、民俗文化和特色產業,實踐團站在青年學生的角度就基層治理難題和成果與村干部進行熱烈的討論,并結合管理學的專業知識提出建議;以青年的視角貢獻創新思路,促進基層社區服務優化的思想交流。東鄉鎮副鎮長鄒建華對實踐團未來幾日的活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同學們能夠從實踐中感悟勞動的意義,并在今后學習和生活中踐行勞動觀。
校長對話,共繪教育協作藍圖。河馬小學校長劉天輝分享小學校園勞動教育現狀,那些扎根鄉土的實踐、探索中的困惑,如鮮活的教育樣本鋪展。實踐團介紹高校實踐經驗,從課程設計到實踐基地共建,雙方循著“讓勞動教育更貼近鄉土學生成長脈絡”的方向,深度探尋適配路徑。
這場座談會不僅幫助隊員們了解了河馬村的鄉村風貌,也深化了他們對勞動的認識,讓大家看到了高校把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層服務結合起來的新路子。

座談會現場
日常勞作:沉浸體悟勞動本真
每日禽畜喂養,親近鄉土日常的生動實踐。在當地村民耐心的指引下,實踐團手捧飼料邁入豬圈與雞舍,從開始的膽怯到后來的熟練。與禽畜的日常互動,不僅讓隊員們了解了鄉村養殖的門道,更在投喂的細碎動作里,讀懂農民勞作浸著汗水的不易,把“粒粒皆辛苦”的體悟,深種進心底。
鄉村阡陌清掃,拾掇鄉居的煙火詩意。掃帚與青磚石板相觸,沙沙聲似在輕吟鄉土歌謠。隊員們拂去門庭積塵,掃凈階前落葉。隨著掃帚起落、抹布擦拭,河馬村村道漸漸顯露出整潔模樣,隊員們在這一拂一掃間,讀懂鄉村生活里 “時時勤拂拭” 的質樸智慧,聽見鄉土歲月沉淀的細碎絮語,讓對隊員們對勞動的認知,又多了幾分厚重溫度。
這些日常勞動,看似平凡,卻讓我們觸摸到鄉土生活的肌理,明白勞動是維系鄉土運轉的根基,也在點滴中提升自身勞動素養,為基層社區產業服務注入青春智慧。
美食課堂:味蕾間勞動傳承
“三下鄉”期間,實踐團追隨當地村民的腳步,開啟一場特色美食的奇妙創作之旅,探尋蕉葉粑粑和涼粉的獨特風味,解鎖東鄉金龍茶的古韻密碼。

實踐團在當地村民的指導下學習制作蕉葉粑粑
煙火美食中,將文化傳承。在村民手把手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們圍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學習制作蕉葉粑粑。大家仔細觀摩,認真實踐:將糯米粉與粘粉混合,邊加水邊攪拌,再用力揉搓成光滑有彈性的面團。這邊面團剛準備好,那邊負責制作涼粉的同學也已忙碌起來。他們將備好的涼粉原料緩緩倒入清水中,在熱鍋上不斷攪拌,直至液體變得均勻黏稠。待其冷卻凝固后,晶瑩剔透的涼粉便成型了,澆上紅糖汁,夏日的清涼感撲面而來。
鄉音里嘮著家常,笑意中美食飄香。蕉葉粑粑包餡、裹葉、蒸煮以及涼粉的制作,讓實踐團學習傳統技藝,汲取鄉土飲食文化養分,也為鄉土美食的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茶香滿溢時,添韻成長。采茶時,實踐團小心翼翼辨別嫩葉,將春日茶樹上的鮮靈,采擷入簍;炒茶時,又全神貫注把控火候,看青葉在手中中翻轉、蛻變,沉浸式解鎖茶飲制作的奧秘。與當地茶農對談,聽他們講述每片茶葉的旅程——從茶園晨露里的抽芽,到殺青、揉捻、干燥的輾轉,直至沸水沖泡后,在杯中舒展成一抹清歡,讓實踐團對鄉土產業的認知,在茶香浸潤里愈發深厚。
茶包在手中流轉,似將一方水土,都封進這小小載體,把地方文化的碎片,傳向遠方。隊員們如汲水的陶罐,吸納茶產業知識;又以實踐的行者,為茶飲產業添柴。這茶香浸潤的勞動,是知識與實踐的繩結,一頭系著書齋所學,一頭拴住鄉土產業傳承與破局的冀望,讓產業的根脈,在青年實踐里深扎。

實踐團在捻茶
與童真共筑夢:勞動教育雙向互動
勞動教育對于鄉村教育事業發展尤為重要,隊員們在與河馬村小學生的接觸過程中懂得勞動教育對于鄉村孩子成長的必要性。為了提升當地小朋友們的勞動素養,在勞動教育現場,實踐團完成了一場溫暖的身份轉變:他們曾在田間地頭跟著村民學習勞動技巧,此刻卻化身“小老師”,將勞動知識播撒在孩子們心中。
舊物新生,創意點亮鄉土童趣。舊物改造現場,實踐團帶著塑料瓶等廢舊物件,手把手教孩子們拆解、重組。小朋友們跟著實踐團成員的示范,用小手將“回收的寶藏”變成小花瓶、小筆盒,在動手實踐中吸收著勞動知識。而實踐團在傳授的過程中,也從孩子們的奇思妙想里收獲了新的靈感——這是一次雙向的成長,讓勞動的意義與環保的種子,一同在彼此心里扎了根。
扎染漆扇制作,傳統工藝拉近青春互動。隊員們與小朋友們共同探尋扎染技法的奧秘,折出詩意褶皺,捆扎奇妙形態,浸入染料的瞬間,看素白絹布暈染開斑斕云霞。小朋友們的作品,或帶著稚氣拙樸,或藏著意外驚喜。隊員們在教授技藝時,把現代勞動理念里的文化傳承觀,悄悄種進他們心里;也從孩子們不受拘束的創作里,看到傳統工藝煥新的活力。這場互動,讓勞動教育掙脫枯燥說教的枷鎖,成為基層教育資源中鮮活的文化傳承課,牽著小朋友們的手,在藝術勞動的花園里,向著成長深深扎根。

勞動運動會熱情滿鋪,趣味里傳播勞動力量。加油聲與歡笑聲交織成熱烈的網。“接力跑”時,小朋友們如沖刺的小鹿,在奔跑中傳遞朝氣;找字卡現場,小朋友們在樂趣中打撈知識碎片;“字卡分類認讀” 時,又聚精會神,把零散字符歸位、喚醒。賽場上,孩子們眼神里的執著、認讀時的認真,像閃閃的星,照亮我們對勞動育人的理解。我們既是幕后設計者,將鄉土勞動里的協作精神,融入知識探尋的趣味項目,把勞動教育理念化作活潑游戲;也是賽場同行者,和孩子們一同在奔跑與思考里,觸摸勞動與學習交融的溫度。
此次鄉村勞動教育實踐,是青年學子的成長搖籃,也是基層社區活力的鮮活注腳,一方面提升了青年學生的勞動素養與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以趣味為橋,拓寬基層教育資源的路徑,讓勞動教育“活”成扎根成長的生動養分。
鄉音寄望:訪談中的期許與聯結
在鄉村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在當地勞動者身上學到很多,返鄉創業人才古善全、鄉村醫生江鳳英、釀酒場師傅,他們扎根基層的堅守與實干,不僅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動力,更在我們面向未來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啟示,成為我們心中值得學習的榜樣。
發展領航,奏響鄉村振興樂章。作為鄉村發展的領頭人,古善全深知東鄉茶產業的潛力,竭力打造高質茶葉品牌;他挖掘當地資源,盤活閑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和農莊,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推動茶旅融合。此外,他建立了鄉村學堂,助力鄉村教育發展。采訪中,他說到“鄉村學堂會一直辦下去”,他始終相信,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他也希望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未來多走進鄉村參與實踐,在扎根鄉土中錘煉本領、提升自我,同時用學識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服務暖心,夯實鄉村和諧根基。江鳳英作為鄉村醫生,不僅為村里人看病,也在村服務中心為村民答疑解惑,處理各類事務。生活中也經常主動幫有困難的人解決問題,無論是老弱病殘還是遇到急事的村民,她都盡心盡力搭把手。實踐過程中,江姐也給予我們許多生活上的關心與幫助。從她身上,我們學到了醫者仁心、待人真誠、甘于奉獻的品格,她寄語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未來無論身在何處,都能記得鄉村服務的價值——讓更多人得到健康和便利,讓村子更有活力。
蔬菜興農,賦能鄉村產業騰飛。菜棚師傅深耕蔬菜產業,引進優質品種和科學種植技術,帶動蔬菜產量與品質提升,同時拓寬銷售渠道,讓蔬菜遠銷外地,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他堅信,只要肯學技術、踏實干,菜地里定能長出紅火日子。“三下鄉”實踐過程中,他細心指導實踐團下菜地學習勞動技巧,介紹蔬菜產業園與當地的發展,并耐心教授勞動知識。他鼓勵大家返校后繼續深耕專業,多思考如何將學識與鄉村產業結合,用知識和行動服務基層,讓土地里的潛力真正轉化為發展的活力。

活動合影
此次阡陌·青穗勞動實踐團的“三下鄉”活動是一場推動勞動教育實踐創新的成長奔赴,隊員們與村民同生活、共勞動,將大學勞動教育課堂延伸至鮮活的社會實踐一線,汲取鄉土饋贈的勞動智慧,也將青春活力注入基層服務。我們將帶著熱忱與思考,讓勞動教育的種子在更多地方發芽,飄向更多的山川田野,續寫高校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基層服務”深度結合的美好篇章,讓鄉土實踐的光芒,照亮成長與奉獻的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