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十日下午,"拾遺-薪繼啟為"創新實踐隊踏訪碭山縣良梨鎮壹號梨園,沉甸甸的酥梨枝頭下,園藝場工作人員揭開了這座百年梨園的智慧密碼。作為皖北黃河故道上的"果海梨都"核心區,碭山曾以酥梨固沙治堿創造生態奇跡,如今六萬余棵百年古梨樹間,物聯網傳感器與智能設備正悄然重塑著傳統農事——2020年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的落地,使壹號梨園成為碭山酥梨產業智能化轉型的前沿陣地。

梨園入口景象
田間23個土壤墑情傳感器與5座微型氣象站構成監測網絡,實時回傳的環境數據驅動地下滴灌系統精準運作。"過去十人一天僅澆灌20畝,如今通過手機遠程操控,單人即可完成百畝梨園的水肥管理。"工作人員介紹,系統依據酥梨生長階段智能配比水肥,實現節水超30%。園中太陽能殺蟲燈與蟲情測報燈晝夜值守,自動誘捕害蟲并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統計蟲口密度——去年該體系成功預警梨小食心蟲爆發,配合遍布園區的500余塊黏蟲黃板,大幅削減化學農藥使用量。

智能云控制監測設施
最引人注目的是12臺智能防霜凍機,工作人員在銀灰色機械旁闡釋其工作原理:"當氣溫驟降至1℃時,風輪自動將高空暖空氣壓向樹冠層。"這項技術在今春四次"倒春寒"中力保梨花坐果率。談及科技成效,工作人員托起沉甸甸的酥梨表示,智能管理使單果均重顯著提升,糖度穩定在優質區間。全周期電子農事檔案完整記錄生長數據,百年種植經驗已沉淀為可復制的決策模型,"即便新農人也能精準掌握水肥調控、病蟲防治等核心農技"。

工作人員介紹梨園科技
在碭山良梨鎮的壹號梨園,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看到的不只是累累碩果,更是一個傳統農業擁抱科技、實現華麗轉身的鮮活案例。智能設備在梨園間的廣泛應用,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產量與品質的提升,無不彰顯著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強大力量。壹號梨園的探索實踐,為碭山酥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也為更多傳統農區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碭山樣本”。

拾遺-薪繼啟為創新實踐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