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蟬鳴在耳畔織成金線,晨霧漫過樓房的脊梁,天空被連續幾天的大雨洗得干凈,沒有一絲白,只剩下純粹的藍色。我跟隨著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溯本傳薪,青衿致遠”社會實踐團,踏上了一段為期12天的支教旅程。
當城市的孩子還在空調房里數著暑假倒計時,我們已踩著露水走進社區。斑駁的墻面爬滿藤蔓,像極了孩子們未完成的涂鴉。那些握著粉筆的手掌,曾因顫抖而劃出歪斜的字跡,如今卻能穩穩托住三尺講臺的重量。記得第一次安全宣講,面對陌生孩子的側目而視,我們把課本上的交通規則揉碎成糖,化作故事里的小兔子和紅綠燈先生。直到黃昏,老書記看著我們的眼睛說:“孩子們,你們讓這條街充滿了活力。”
圖為團隊成員韓明陽在社區教室為小朋友們輔導作業。李宇澤 攝
當我在斑駁的街巷宣講交通安全,才發現與陌生人對話需要多少真誠的褶皺——那些被雨水泡軟的水泥臺階,那些被晚風掀開的教案扉頁,都成了溝通的暗號。跟隨老黨員走訪社區時,看見他褲腳沾著泥巴仍堅持填寫民情日記,突然懂得基層工作的重量。開設輔導班,在與眾多孩子的管理中,體會了老師的責任和辛苦。我們的團隊從一開始的生疏陌生,逐漸變得越來越默契協調。我深刻理解了學長學姐們對支教的執著情感,因為那是一個屬于我們的大家庭。
輔導班最熱鬧的時候,四十個孩子像撒歡的雛鳥擠滿教室。他們送來的手繪畫軸鋪開時,稚拙的筆觸竟在宣紙上暈染出銀河般的璀璨。有個叫小滿的女孩,把“老師”二字歪斜地寫進日記,說我是“會魔法的哥哥”——這個笨拙的比喻,此刻仍在我的背包里窸窣作響。最動容的告別發生在最后一堂課,平日最愛搗蛋的幾個孩子突然安靜下來,眼睛像綴滿露珠的雛菊。“哥哥,等我們長大要去找你。”這句話連同他們攥緊的校徽,至今還壓在我的床頭相冊下。
圖為團隊成員梁烜鳴為孩子講課。李宇澤 攝
社區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深刻領悟到成長的真諦:“能力無須完美,貴在竭盡所能;善行不必宏大,關鍵在心懷他人。”他常教導我們:“提升自我,當從謙卑處起步——先學會俯身傾聽他人的需求,再躬身踐行助人的承諾。”這種理念在實踐中愈發清晰:當我們在社區開設科普實驗課時,那些看似簡單的靜電現象演示、水火箭制作,竟在孩子們眼中綻放出超越課本的光芒。我們播種的不只是知識的種子,更是探索世界的勇氣——原來科學從不是實驗室的專屬,而是藏在晨露折射的七彩光暈里,隱于炊煙升起的熱空氣軌跡中。站上講臺的那一刻,我終于理解:教師的身份絕非角色扮演,而是責任的具象化。當稚嫩的小手舉起“為什么云會下雨”的疑問時,我手中的粉筆已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了連接未知與已知的橋梁。
支教難忘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難忘的人太多太多。我們不會忘記語重心長,認真叮囑的老黨員們;我們不會忘記對我們照顧有加的學長一家;我們不會忘記信任我們,關心我們的學生家長;不會忘記深夜的大合唱;不會忘記推心置腹的圍爐夜話;不會忘記這半個月里在潛山的一點一滴。千方愛心學校暑期宣講調研活動不僅僅帶給了我一次走進社會的機會,它還帶給了我許多愛,對焦作這片土地的愛,對焦作本地人的愛,對我們支教實踐團大家庭的愛。
那些鐫刻在時光褶皺里的記憶碎片,始終在記憶深處泛著溫熱的光暈。老黨員們鬢角斑白卻目光灼灼的叮嚀,仍在耳畔回響;孩子一聲哥哥姐姐的溫情話語,成為耳邊永駐的聲音;家長眼中閃爍的信任星火,照亮了整個盛夏的夜空。當月光漫過社區的青石板路,少年們的歌聲穿透暗夜直抵蒼穹;炭火映紅的臉龐在圍爐旁舒展成最真摯的笑容,方言俚語與青春笑鬧交織成獨特的交響。這十二個晝夜,我們用汗水浸透了社區的每一寸土地,焦作大地厚重的黃土沉淀著千年文脈,也滋養著我們心中萌發的赤子情懷;鄉親父老質樸的笑容里藏著最深沉的生命溫度,而支教團隊并肩同行的身影,終將凝成此生最璀璨的青春勛章。
那曾因迷茫而虛度的大學新生,此刻正站在講臺前感受心跳。當家長會上響起“謝謝您點亮孩子的世界”,當老教師講述“當年我們下鄉支教要走三天山路”,當實踐團徹夜討論教育理想的夏夜,某種東西在胸腔里破繭而出。徐徐的風裹挾著稻香鉆進襯衫,突然明白:真正的師者,是能在每個黎明把星光裝進行囊的人。
“風暖人間草木香,雨落成花,是告別也是迎接”。支教實踐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堅信,我們和支教的故事不會結束。夏天的風干凈熾熱,風里夾雜的歌聲是屬于我們的旋律。
記憶的相冊仍盛開著夏日的薔薇。老黨員的茶盞、孩子們畫滿指紋的作業本,連同那些在暴雨中依然亮著的走廊燈,都成了生命里永恒的坐標。或許多年后我們會散落在不同的經緯度,但有些光,注定要穿越時間的迷霧,繼續溫暖更多未知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