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期間,團隊成員先后走進當地制香坊、紙織畫作坊、漆籃工作室、黑雞熟地文創園及老醋廠等場所,近距離接觸永春香、漆籃竹編、紙織畫、熟地炮制、永春老醋等傳統技藝,以及白鶴拳這一武術文化。其間,大家還親身體驗了白鶴拳、紙織畫、漆籃竹編等多項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踐中深切感受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與深厚文化底蘊。
永春篾香千年匠心
在達埔鎮中國香都彬達香文創園,我們近距離觀察篾香制作全流程:從香粉與楠木皮漿的調配,到香泥揉捏、線香搓制、晾曬成型,每道工序對溫濕度的嚴苛把控,都暗藏著千年技藝的傳承密碼。同學們在彌漫的香韻中,深切感受這份非遺工藝承載的歷史底蘊與手作溫度。
白鶴拳青春傳薪火
在五里街鎮大羽村白鶴拳傳承基地,武術傳承人悉心指導,團隊成員與小朋友一同從扎馬步學起,一招一式研習白鶴拳。永春白鶴拳取鶴之形,剛柔相濟,作為國家級非遺,承載深厚文化底蘊。這場學習之旅,讓大學生沉浸式領略非遺魅力,也讓青春活力為傳統武術的傳承注入嶄新動能。
紙織畫經緯哲思
在桃城鎮花石村紙織畫作坊內,方碧雙大師親手演繹 “紙上刺繡” 的精妙技藝。她將半透明宣紙裁成細如發絲的紙條,以經緯交織之法,讓裁切的紙條重組成山水畫卷。在大師指導下,同學們嘗試操作,卻因工序復雜頻頻受阻,切身感受到這項非遺技藝的精湛難度,也體悟到其中 “虛實相生” 的東方哲學韻味。
漆籃竹編蟬翼匠心
在仙夾鎮龍水村漆藍歷史文化展示館里,漆藍文創老師郭惠芬熱情為實踐團隊介紹這項非遺技藝的精妙:篾片薄如蟬翼、編織密不透風,胎體需歷經七遍髹涂,每層更要耐心陰干七日。隨后,漆籃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手作過程,其精湛技藝讓同學們深受震撼。在郭老師的引導下,大家滿懷興致地拿起竹篾嘗試編織,從最初的生澀笨拙到漸悟技巧,真切感受堅韌竹篾與溫潤漆藝在匠心中的交融共生之美。
熟地九蒸九曬探秘
在岵山鎮茂霞村黑雞熟地文創園,顏志培大師為實踐隊揭秘熟地 “九蒸九曬” 古法工藝:黃土地黃經九次蒸曬,色澤從鮮黃轉為油潤墨黑,藥性由寒轉溫。雖因夏季氣候不宜現場炮制,成員遺憾錯過實操,但大師以圖文演示與藥材標本對比,直觀展現 “以時為引,順天炮制” 的智慧。同學們手觸曬制熟地飲片,細嗅草木經時轉化的香氣,在虛實體驗中感悟傳統炮制技藝的時間哲學。
永春老醋三年陳釀記
在岵山鎮鋪下村津源醋廠,一口口醋缸泛著迷人的琥珀光。工作人員介紹,永春老醋采用“夏伏曬、冬撈冰” 的古法工藝,每一滴醋都要經過三年以上的釀造。同學們親手攪動醋醅,感受著時光在醋中留下的印記,明白了這舌尖上的酸香是微生物與歲月共同作用的奇跡。
非遺實踐啟示錄:活態傳承使命
此次三下鄉實踐中,大學生深入永春非遺一線,沉浸式體驗篾香、白鶴拳、紙織畫等多項非遺技藝,在與傳承人的交流中,深刻感受 “擇一事終一生” 的匠心溫度。調查發現傳統技藝面臨傳承人才斷層、活態傳播路徑單一、傳統技藝數字化展示亟待升級。
作為與時代接軌的青年群體,實踐團隊意識到非遺傳承需從 “保護” 轉向 “活化”:計劃依托數字媒體構建多維傳播矩陣,借文創設計推動技藝融入生活,并通過校園平臺培育傳承梯隊。這場實踐讓青年在觸摸歷史肌理的同時,錨定使命——以專業所長對話傳統之美,讓非遺在創新中煥發永續生命力,在時代浪潮中續寫活態傳承的青春答卷。
圖: “閱千年遺風,傳古韻新聲”社會實踐隊 文: 侯慶峰
指導老師:葉啊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