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千年農耕文明,深化思政育人實效,7月7日,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一‘馬’當先”理論實踐隊在院長魏毅等老師的帶領下,赴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2025年農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實踐教學活動,旨在讓學生們深入了解農耕文化,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活動首日,裴梅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氣氛熱烈,一場充滿期待的交流座談會在此召開。裴梅鎮副鎮長曹建金與團隊師生圍坐一堂,雙方圍繞鎮域發展需求、實踐活動規劃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為后續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裴梅鎮副鎮長曹建金率先致辭,對實踐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滿懷熱情地向隊員們介紹道:“江西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萬年稻作文化、千年瓷器文化、百年紅色文化。其中,萬年稻作文化作為世界農耕文明源頭,意義非凡。”他希望實踐隊能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通過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深入基層一線,進一步挖掘裴梅鎮的特色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研學首站,師生們來到萬年縣博物館。在老館長王炳萬的熱情引領與細致講解下,大家仿佛穿越時光隧道。一件件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物,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萬年這片土地上古老農耕文明的發展脈絡。從新石器時代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片、磨制石器,到商周至明清的精美陶瓷器,世界最早原始陶罐、宋代瓷枕等文物,生動展現萬年悠久的歷史脈絡與制陶工藝傳承,讓大家直觀觸摸到遠古文明印記。院長魏毅以館內陳列的變遷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在新時代背景下,肩負起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的使命,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隨后,師生們來到了仙人洞遺址。這里出土的萬年前稻作遺存,實證了萬年作為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的重要地位。在這里,院長魏毅和劉白楊博士化身“田間講師”,開展了別開生面的現場教學活動。院長魏毅結合遺址中的文物和歷史背景,生動講述了從野生稻馴化到人工栽培的漫長歷程,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世界稻作起源在中國,中國稻作起源在萬年,理解了農業發展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此外,院長魏毅還呼吁大家以專業所學為筆,以田野實踐為紙,將萬年稻作文化的精髓融入科研與學習,讓古老農耕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劉白楊博士則從專業角度出發,為同學們講解了仙人洞遺址在農業考古領域的重要價值,以及其對研究人類農業發展進程的深遠意義。同學們漫步在仙人洞周邊,觸摸著歷史的痕跡,親身感受著千年前先民們的智慧與勤勞,對農耕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團隊師生對農耕文明的認識,更錘煉了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察社會、分析問題、服務鄉村的能力。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將此次研學的感悟轉化為學習和研究的動力,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為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供稿:馬克思主義學院盧佳、石嬌嬌、廖小慧;終審: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