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前往溧水區和鳳鎮吳村橋村省級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開展調研活動。此次調研聚焦稻米產業生產、加工、銷售全流程,旨在深入探究產業發展中的痛點與難點,將課堂知識與鄉村實際緊密結合,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
在江蘇省味稻小鎮和鳳鎮南粳46種植基地,其通過“公司+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有效帶動周邊鄉村農民增收,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實踐團隊對公正稻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雨驍進行了詳細的采訪,全面挖掘了其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以及提升稻米品質的發展模式。
圖為負責人在室外向成員介紹產業現狀 肖佳慧 供圖
圖為負責人和成員在室內討論產業困境 肖佳慧 供圖
然而,進一步調研產業發展現狀的過程中,實踐團成員也發現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晶健米業在技術與模式上不斷創新,但吳村橋村周邊農戶在實際生產中仍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由于雜交稻種植成本較低且管理相對簡單,許多農民仍傾向于選擇雜交稻,而非公司主銷產品“南粳46”。另一方面,機械化種植普及程度不理想。農機設備管理成本高、耗時費力。智慧管理系統雖能控制無人農機,但作業效率仍低于專業人員駕駛;智慧灌溉系統滲灌管布置復雜,農機作業時需頻繁收管,增加人工和成本;此外,農機作業精度不足,插秧漏秧、除草不凈等問題突出。同時,勞動力短缺問題也十分突出,田間勞作工資較低且工作強度大,當地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意愿不足,并且當地農民學歷普遍偏低,對先進機械設備的操控存在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圖為成員調研稻苗生長情況 肖佳慧 供圖
面對這些復雜而棘手的問題,實踐團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企業工作人員進行深入交流,積極探索解決方案。他們提出高校和鄉村產業的雙向賦能,通過建立長期的技術指導機制、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同時進一步優化設備選型、開發簡易操作指南,降低技術門檻,幫助當地農民更好地掌握設備使用技巧。
通過此次調研,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不僅深入了解了稻米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挑戰,還在實踐中錘煉了專業能力,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未來,團隊將繼續關注鄉村產業發展,以實際行動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理念,為推動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