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浩天 圖 路潤哲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響應國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現代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戰略部署,“豫見非遺”暑期社會實踐團于活動期間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優勢,創新性運用3D建模、3D打印等數字技術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為古老技藝注入青春智慧與時代動能。
實踐團成員利用3D建模進行文創探索
實踐團成員依托學校先進設備與技術平臺,聚焦河南安陽地區傳統非遺項目,展開深度數字化實踐。他們利用高精度3D掃描技術,對瀕臨失傳的安陽大平調臉譜、青銅器器紋樣、傳統建筑構件等文化載體進行數據采集與立體建模,構建起珍貴的三維數字檔案庫,為非遺留存下“永不失真的記憶”。
實踐團利用激光切割進行文創探索
更具創新性的是,團隊將數字技術延伸至活化應用環節。成員們精心設計、建模優化,運用3D打印機將安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紋飾、器物元素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的現代文創產品,例如3D打印青銅鼎,智能交互戲曲相框等。
3D打印作品展示
智能戲曲相框展示
“豫見非遺”實踐團此舉不僅是技術的嫁接,更是保護理念的躍升。數字建模精準“克隆”了傳統美學基因,3D打印則突破了手工復制的時空局限,大幅提升了保護與傳播效率。學生們在科技實訓中深化了對非遺內涵的理解,以硬核技術手段開辟了一條“科技賦能、青春接力、文化煥新”的非遺守護之路,彰顯了當代青年用創新智慧激活文化遺產的獨特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