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溯“能”科技潮,探“新”智造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足跡,遍布寧波、杭州的科技熱土。從新能源汽車的智能車間到半導體工廠的潔凈車間,從智慧農業的立體栽培室到科技孵化器的創客空間,這群大學生以“解碼創新、鏈接產教”為使命,用眼睛觀察、用耳朵傾聽、用頭腦思考,在真實的產業場景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專業素養與青春活力。
用好奇心觸摸科技溫度,彰顯探索精神 走進拓普集團,團隊成員圍著最新研發的各種成果追問不停:“這個傳感器的探測距離能覆蓋多復雜的路況?”“相比國外品牌,我們的核心優勢在哪里?”面對專業問題,企業負責人頻頻點頭:“大學生有這樣的鉆研勁兒,讓我們看到了產業未來的希望。”在極氪工廠的AI質檢區,同學們蹲在智能機器人旁,進行細致觀察,感嘆于中國制造的先進。
在四維生態的草莓種植車間,大家品嘗到了新鮮草莓,聽技術人員講解了精準控溫的技術奧秘。當得知這里的蔬菜從種植到收獲全程可追溯,團隊里學公共管理相關專業的同學立刻聯想到“食品安全監管”課程知識,現場展開了一場關于“科技如何賦能公共服務”的熱烈討論。這種“看到就問、學了就用”的勁頭,讓企業負責人感慨:“這些年輕人不是來‘打卡’的,是真的在用心探索。”
用專業度對話行業先鋒,展現思辨能力 “您覺得高校培養的人才,最需要彌補哪些實踐短板?”在士蘭微電子的座談會上,團隊成員拋出的問題直擊產教融合痛點。企業相關負責人坦言:“我們需要既懂技術又懂產業的‘跨界人才’,而高校課程有時和市場需求存在‘時差’。”這個回答讓同學們陷入思考,實踐結束后團隊可以整理出“各行產業人才能力清單”,能為現在學生的培育計劃提供參考。
面對海靖環保“如何平衡環保投入與企業盈利”的行業難題,團隊沒有止步于聽講解,而是結合專業知識提出建議:“是否可以通過申請綠色信貸、參與碳交易市場來緩解資金壓力?”這樣的思考讓企業負責人眼前一亮:“大學生的視角新鮮又務實,給我們提供了新思路。”在啟真九智概念驗證中心,大家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難”展開頭腦風暴,最終形成的“高校實驗室-企業中試基地-市場應用”三階模型,被中心負責人評價為“有青年智慧的創新方案”。
用行動力架起產教橋梁,傳遞青春擔當 實踐途中,團隊隨身攜帶的“實踐筆記本”上,不僅記滿了企業數據,更寫滿了“接地氣”的建議:在頤高科技園,他們梳理出“大學生創業政策包”,想著能為初次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幫助;在杭州科創協會,匯總出“產學研合作案例集”,方便高校師生快速對接資源;針對士蘭微“工程碩士班”的經驗,團隊成員準備進行拓展研究,希望推動更多專業實現定制化培養。
這些帶著“青春溫度”的成果,源自同學們的細致觀察:看到極氪工廠的青年技師從學徒成長為首席工匠,同學們也進一步感知“大雁精神”;體驗到四維生態的智慧農業技術,便提出許多相關痛點問題;聽聞半導體產業的攻堅故事,更是對于自主創新者的敬佩油然而生。
“走出課堂,才懂知識的力量;貼近產業,才明青年的責任。”在實踐總結中,團隊成員一致認為,這場跨越兩地的調研,不僅是一次專業學習,更是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溯能科技潮團隊用腳步證明,當代大學生既能在書本中汲取智慧,更能在實踐中貢獻力量——這,就是中國青年在創新浪潮中的風采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