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酉陽縣何家巖村歷史悠久,古樹作為村落生態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獨特的生態價值和人文內涵。為深入了解當地古樹的變遷與分布情況,2025年7月6日,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耕培啟潤”志愿服務團走進酉陽縣何家巖村,圍繞村中的古樹展開實地調研。
團隊成員們沿著蜿蜒的村道展開拉網式排查。很快,一棵樹皮青綠的古樹引起了團隊成員的注意,經初步辨認正是珍稀的金絲楠木。每發現一株古樹,隊員們都立刻架設設備展開初步測量,同時邀請當地的老村民講述與之相關的村落故事,讓科學考察與文化探尋同步推進。經過排查,團隊成員在四處地點發現古樹。

圖 1 服務團成員排查古樹分布情況
團隊攜帶胸徑尺、皮尺等專業工具開展系統性測量,通過測量古樹胸徑、地徑、冠幅等數據了解古樹生長情況。測量間隙,隊員們逐一記錄伴生的苔蘚、草本及灌木種類,尤其關注古樹與其他植物的根系分布關系。團隊成員全程遵循“最小干擾”原則,測量后及時恢復現場原貌。這些細致操作既為生態共生分析積累了詳實數據,更以實際行動守護著古樹的原生生長環境。
數據記錄環節,團隊以“零誤差”為準則,保持嚴謹的態度進行記錄。成員們手持定制的記錄表,在樹蔭下逐欄填寫每株古樹的測量數據,胸徑精確至小數點后兩位,冠幅標注南北、東西向具體數值,伴生植物附著位置等細節都一一記錄。同時,另一位成員同步錄入電子表格,確保紙質與電子記錄形成唯一對應。其次拍攝記錄同樣細致入微,每張照片都嵌入時間戳與GPS定位信息。

圖 2 服務團成員記錄整理古樹數據
當日晚間,團隊在臨時駐地展開數據系統梳理工作。隊員們通過建立數據庫、啟動GIS軟件、進行交叉比對等操作,初步發現保護關注度較高區域的古樹病蟲害發生率相對較低,為后續探討“人文保護因素與生態狀態關聯性”提供了第一手分析素材。最終形成的結構化數據庫與可視化地圖,為次日的調研總結及保護方案構思奠定了扎實基礎。

圖 3 服務團成員合照
此次實踐為隊員們搭建了專業成長的實戰平臺,從胸徑測量時的毫米級校準,到GIS地圖繪制中的坐標匹配,再到問卷數據的交叉分析,每一項操作都將課堂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如今,這些古樹不僅是生態系統的守護者,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圖騰。團隊留下的不僅是一份調研報告,更是讓古樹在生態保護中延續生命力、在文化傳承中綻放新光彩的可能性,使其得以繼續矗立山間,見證何家巖村的四季更迭與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