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淮韻新聲”實踐隊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傳承的號召,懷揣對非遺文化的敬畏與創新熱忱,奔赴鹽城建湖,開啟以“探尋淮劇根脈、激活非遺生命力”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深入淮劇小鎮、文化館、古戲臺遺址及博物館,對話傳承人,親身體驗淮劇技藝,用鏡頭記錄傳承故事,最終促成實踐基地掛牌,為淮劇活態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溯源淮劇根脈,觸摸百年文脈 建湖作為“中國淮劇之鄉”,承載著淮劇百年流轉的歷史記憶。實踐隊首站探訪建湖淮劇小鎮,在講解員指引下,隊員們細數小鎮內“淮劇發展史墻”上的珍貴圖文,從早期“香火戲”的民間底色到現代淮劇的舞臺革新,清晰梳理出這門藝術從田間地頭走向大雅之堂的演進脈絡。在小鎮的沙莊戲院,一場經典淮劇《趙五娘》正在上演,隊員們靜坐臺下,沉浸式感受淮劇“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藝術魅力,理解從淮劇紙面走向具象。
隨后,團隊走進建湖文化館與淮劇博物館。館內陳列的民國時期戲服、手抄劇本、老式伴奏樂器,無聲訴說著淮劇的發展歷程。泛黃的戲單上,“李翠蓮”“王昭君”等經典角色名依稀可辨;銹跡斑駁的板胡、鑼鼓,仍留存著老藝人指尖的溫度。
體驗非遺魅力,創新演繹經典 在淮劇小鎮,團隊成員開啟了沉浸式的淮劇文化體驗之旅。大家首先嘗試穿戴傳統淮劇戲服,綴著珍珠的鳳冠雖分量不輕,卻讓隊員們瞬間感受到舞臺上的角色張力。
DIY臉譜環節更讓實踐隊成員興致盎然。隊員們事先以淮劇角色為藍圖創作了許多角色樣式臉譜,在素白臉譜坯上勾勒眉眼輪廓。從起筆時的生澀到落筆時的篤定,一張張承載著創意的臉譜逐漸成型,成為隊員們與淮劇藝術對話的獨特信物。
基于前期調研與體驗靈感,團隊更以“傳統與現代對話”為核心理念,創新演繹經典IP——將《甄嬛傳》中的經典片段改編為淮劇版。在內容創新維度,融入現代元素,通過網絡化表達迎合現代審美需求,讓淮劇以更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
對話薪火傳人,鐫刻傳承群像 為深入探尋淮劇傳承現狀,團隊采訪了多位深耕領域的從業者。團隊首先走訪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省級傳承人、江蘇省淮劇團一級演員陳澄。陳澄是“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雙料得主,還榮獲過“全球華鼎獎中國最佳戲曲女演員”榮譽稱號、江蘇省紫金文化藝術獎章。作為淮劇藝術世家的第三代傳人,陳澄自幼在戲班中耳濡目染,從藝三十余年來,既堅守《珍珠塔》《祥林嫂》等傳統劇目的經典演繹,也主導了《小鎮》等現代淮劇的創排,并獲中國文華大獎,讓淮劇在當代舞臺綻放新彩。“淮劇的根在民間,它的唱詞要像老百姓聊天一樣親切,卻又得有舞臺上的韻律美。”陳澄現場示范了傳統“自由調”與現代戲中創新唱腔的對比,清亮婉轉的嗓音中,既有老輩藝人的韻味傳承,又有貼合當代審美的節奏變化。她向隊員們展示了自己珍藏的“私房譜”——上面不僅有密密麻麻的唱腔批注,還有不同年代演出時的舞臺調度草圖。“傳承不是把老東西鎖進柜子,是要讓它在新時代找到新觀眾。”陳澄的話讓隊員們對非遺“守正創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淮劇非遺傳承人、建湖縣淮劇團副團長吳宏波將四十載從藝經歷娓娓道來,他演示的“拉調”“淮調”等經典唱腔,字正腔圓間盡顯傳統韻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準劇的魂就藏在日復一日的打磨里”,他的話語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老一輩藝人的堅守。
老藝術家沈佳秀則帶來了珍貴的手寫唱腔筆記,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換氣節點與情感處理技巧。“當年我們背著行囊走村串鎮演出,就為讓更多人聽見淮劇的聲兒”,她憶起往昔歲月時眼中的光芒,讓隊員們讀懂了傳承背后的熱愛與執著。
青年傳承人夏詩雅的創新探索更讓團隊看到淮劇的年輕活力。她現場演繹了融合流行旋律的改編片段,《半壺紗》的淮劇唱腔讓團隊成員們耳目一新。“傳統不是守舊,是在根上發新枝”,她的實踐為隊員們打開了非遺創新的思路。
歷時兩周跟蹤拍攝,團隊以鏡頭為筆,精心制作紀錄片《建湖淮劇人》。影片不僅記錄了老藝人的技藝展示與青年傳人的創新嘗試,更捕捉到藝人們臺前幕后的艱辛點滴,讓淮劇傳承故事從舞臺延伸至銀幕。
共建實踐基地,續寫傳承新篇 實踐尾聲,“淮韻新聲”實踐隊與建湖縣團縣委、淮劇小鎮聯合舉辦座談會,分享調研成果與創新構想。座談會后,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在淮劇小鎮舉行。牌匾揭幕的瞬間,標志著校地合作助力淮劇傳承的長效機制正式建立。“年輕人的視角與創意,讓淮劇離當代生活更近了”,建湖縣團縣委副書記申雅青在儀式上表示,期待通過常態化合作,讓更多青年參與到淮劇活態傳承中。
此次實踐中,隊員們不僅深入理解了淮劇“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藝術精髓,更以青春智慧為非遺傳承獻策獻力。淮劇的生命力,既藏在代代相傳的堅守里,也藏在與時俱進的創新中。當傳統藝術與年輕視角相遇,當古老唱腔融入時代語境,淮韻流芳的故事正翻開新的篇章。“淮韻新聲”實踐隊將持續關注建湖淮劇發展,通過調查問卷、線上傳播、IP創作等方式,讓千年淮韻在時代浪潮中煥發新聲,讓非遺文化的種子在青春土壤中持續生長。
文/“淮韻新聲”實踐隊
圖/“淮韻新聲”實踐隊